紅豆八寶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2章 氐國仇池,魏宮蓮,紅豆八寶飯,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東漢建安年間,氐人楊騰率領部眾遷到仇池定居下來。
三國時,曾聯合涼州馬超、韓遂、楊秋和佔據今甘肅一帶的興國氐王阿貴匯合共同反抗曹操。
後因戰敗率少數將領投奔蜀漢,其餘部眾被曹操遷至扶風、天水一帶。曹魏封楊千萬為百頃氐王。
西晉武帝時,楊飛龍受晉封號,以假徵西將軍名義,率部落“還居略陽”。楊飛龍以外甥令狐茂搜(即楊茂搜)為養子。
西晉惠帝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楊茂搜率部落四千家遷到仇池,自號輔國將軍、右賢王,氐族部眾擁戴稱王,始建前仇池國。
稱仇池公,其轄地有武都(武都郡)、陰平(武都郡)二郡。愍帝任命他為驃騎將軍、左賢王。
仇池國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氐族楊氏建立的政權名稱。因其立國之時政治中心,在甘肅省隴南仇池山而得名。
歷史上的仇池國,主要是指楊茂搜建立的前仇池國、楊定重建的後仇池國。
前仇池國被前秦將領苻雅所滅,後仇池國被劉宋將領裴方明所滅。而楊氏後裔所建武都國、武興國、陰平國也被史學家認為是仇池國的延續。
所以,完整意義上的仇池國應該指前仇池國、後仇池國、武都國、武興國、陰平國五個政權。
西晉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氐族人齊萬年領導關隴各族起義,起義烽火遍及秦、雍等州。
此時,楊飛龍養子楊茂搜率部眾四千重返仇池,自號輔國將軍、右賢王。這標誌著仇池政權的建立,史稱前仇池國。
東晉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前仇池分裂,楊茂搜長子楊難敵,繼位,號左賢王,屯下辨。
其弟楊堅頭,號右賢王,屯河池(今徽縣),今隴南地區大部都在其控制範圍之內。其後,兄弟內鬥,國力日弱。
東晉太和十一年(公元371年),前秦皇帝苻堅遣將楊安攻仇池,城破之後,將氐族人遷徙到關中一帶,前仇池國滅亡。
前秦建元十九年(東晉太元八年,公元383年),苻堅在淝水之戰中戰敗,前秦瓦解。
隨後,追隨苻堅的楊定乘機回到隴右,收集舊部眾,自稱龍驤將軍、仇池公,招納氐、漢民自立,向東晉稱藩。楊定恢復的仇池政權被稱為後仇池國。
公元414年,東晉劉裕徵蜀,收復漢中,仇池守軍一潰千里,撤離梁州,後仇池國獻上降表,向劉裕稱臣,歸附東晉。
從劉宋元嘉九年(公元432年)開始,仇池發生連年的災荒,為擺脫困境,楊難當接連向劉宋及北魏發兵,最終以失敗告終。
宋元嘉十八年,楊難當進攻劉宋的益州,劉宋發兵反擊,不久便攻入仇池境內。駐守仇池的主將,向劉宋投降,走通無路的楊難當,在隴右投了北魏。
後仇池國也隨之覆滅。史載,楊茂搜的後人,在仇池一帶相繼建立了武都國、武興國、陰平國等政權。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陰平國王楊法琛因出兵幫助北周益州總管王謙,起兵聲討權臣上柱國楊堅,被楊堅派兵滅亡,部眾遂散處各地,氐族逐漸消失。
至此,仇池國及其後人所建的政權,在中國歷史上消失了。而在南北朝時期,在中國歷史上的北魏孝文帝執政時期,正是後仇池國時期。
魏書記載,延興三年(公元473年),吐谷渾的慕容拾寅派兵侵犯北魏的澆河郡。
同年四月初二日,孝文帝任命長孫觀為大都督,派他率軍前往討伐,長孫觀擊敗並收降吐谷渾軍。
八月,長孫觀進入吐谷渾境內,強行收割秋季成熟的莊稼。慕容拾寅窘困著急而請求投降,派他的兒子慕容斤前往北魏充當人質。從此,吐谷渾每年都向北魏進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