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八寶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4章 國書與換俘,魏宮蓮,紅豆八寶飯,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為皇太子。
建元四年(公元482年),其父蕭道成死後正式即位,是為齊武帝,年號永明。
說著,示意他看硃紅鈐印。又說,“也是因制此傳國玉璽的緣故。”
“傳國玉璽”取材於“和氏之璧”。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後獲得和氏璧,命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咸陽玉工王孫壽將和氏之璧精研細磨,雕琢為璽。傳國玉璽乃成。
據傳,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龍舟過洞庭湖,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慌忙將傳國玉璽拋人湖中,祈求神靈鎮浪。玉璽由此失落。而八年後,華陰平舒道有人又將此傳國璽奉上。自是,其隨江山易主凡不下十數次,盡嘗坎坷流離之痛楚。
秦子嬰元年(公元前207年)冬,沛公劉邦軍灞上,秦王子嬰跪捧玉璽獻於咸陽道左,秦亡。傳國璽得歸劉漢。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時孺子嬰年幼,璽藏於長樂宮王太后處。王莽遣其弟王舜來索,王太后怒而詈之,並擲璽於地,破其一角。
王莽令工匠以黃金補之。及莽兵敗被殺,禁衛軍校尉公賓得傳國璽,趨至宛,獻於更始帝劉玄。
更始帝劉玄三年(公元25年),赤眉軍殺劉玄,立劉盆子。後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璽拱手奉於漢光武帝劉秀。
至東漢末年,宦官專權。靈帝熹平六年,袁紹入宮誅殺宦官,段珪攜帝出逃,玉璽失蹤。
至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率軍攻入洛陽。某日辰時,兵士見城南甄宮中一井中有五彩雲氣,遂使人入井,見投井自盡之宮女頸上系一小匣,匣內所藏正是傳國玉璽。
孫堅如獲至寶,將其秘藏於妻吳氏處。後袁術拘吳氏,奪璽。袁術死,荊州刺史徐璆攜璽至許昌,時曹操挾獻帝而令諸侯,至此,傳國璽得重歸漢室。
漢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獻帝被迫“禪讓”,曹丕建魏,改元黃初。乃使人於傳國璽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以證其非“篡漢”也,實乃欲蓋彌彰。
魏元帝曹奐鹹熙二年(公元265)年,司馬炎依樣而行,稱晉武帝,改元泰始,傳國璽歸晉。
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前趙劉聰俘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十九年後,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璽。更別出心裁,於右側加刻“天命石氏”。
又二十年,再傳冉魏,後冉魏求乞東晉軍救援,傳國璽為晉將領騙走,並以三百精騎連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傳國璽乃重歸晉朝司馬氏囊中。
南朝時,傳國璽歷經宋、齊、梁、陳四代更迭。隋一統華夏,將傳國璽收入隋宮。
故而,南齊代宋,國書鈐印卻同。
仍是始皇帝命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歷朝君臣加字,卻也只有它南朝一家,璽印諸國:
一印見“三皇”,遙想五帝。魏天子每次撞見,都依稀出了神。
傳國玉璽,簡稱“傳國璽”,是皇帝的印璽。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
據《冊府元龜》記載秦始皇統一天下稱皇帝后,丞相李斯取藍田之玉令玉工製成傳國玉璽。又據傳“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破趙,得和氏璧。
後統一天下,嬴政稱始皇帝,命李斯取藍田玉用小篆雕刻傳國玉璽,正面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由玉工孫壽刻於其上。這一玉璽,是中國曆代正統皇帝的信物。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含義是:我(皇帝)受上天的任命,(所以)必然國運長壽、永久、昌盛。
此刻,齊使在側,國書如帖,翻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