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八寶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4章 國書與換俘,魏宮蓮,紅豆八寶飯,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內裡再鈐新印。
卻是齊。工整楷書,筆畫至簡。
魏天子遂又看了一眼。卻於廷議時,讓各位大臣傳閱。
“南朝來的國書,和以往不同。”
輪到太師馮熙時,身邊的禮部尚書問了句:“天子是不是也想換個璽,還是國書樣式?”
出了朝堂才說,“南朝來的使臣,從來如此,又不能照著他們翻篇。這些年搗鼓出了多少。”
是讓人頭疼。太師馮熙剛剛將宋使送走,去了一個燙手山芋,心情大好。
遂跟了禮部尚書去他府裡喝酒,興致起來,漏了底:“原來朝堂之上,可沒有這麼多尚書大臣,都是它南朝搗鼓出來的。今天一出,明天一出,就跟傳國玉璽上加的字,如今叫鋪裡字畫學了去。”
禮部尚書順著馮太師的目光,也在看自己待客小廳裡牆上掛的字畫,原本不曾留意,接著說:“那我還是命人琢磨琢磨,他們改國書,兩國交換俘虜可得我們說了算。”
也是去年年底刺史州官回京覆命,提及邊地武將有的已經開始與南朝的齊換俘。反響良好。
話說,由於荊州的巴人與氐人騷擾變亂,北魏任命鎮西大將軍李崇為荊州刺史。李崇是獻文帝拓跋弘舅父的兒子。
門蔭入仕。李崇準備上任的時候,孝文帝敕令調集陝州與秦州兩地兵馬去護送他,李崇推辭說:“邊地的百姓有失和睦,本來是由怨恨當地刺史造成的。現在,我接受詔命去替代那裡的刺史,當地百姓自然會安定下來。我只需要一紙詔書就足夠了,不必麻煩陛下派兵保護,使當地百姓心懷恐懼。”北魏朝廷聽從了他的主張。
於是,李崇輕裝率領數十人騎馬急奔到上洛,宣佈詔書,安慰勸導,當地的民戶與夷人都心悅誠服。
李崇命令邊防據點將擄掠來的南齊百姓全部送還,因此南齊方面也將大約二百名俘虜送還北魏,兩國邊境軍民和睦相處,不再發生戰事。
過了很長時間,李崇被改任為兗州刺史。
以往,兗州境內經常出現搶劫的盜匪,李崇命令在每一個村莊都設定一座樓,樓內都懸掛著大鼓。
在強盜出現的地方,要猛烈敲打大鼓,最初聽到鼓聲的鄰近村莊,以擊敲一下為訊號,聽到一下鼓聲的村莊就擊鼓兩下,聽到鼓聲兩下的村莊就擊鼓三下,不一會兒,鼓聲傳遍百里,各村莊都派人防守險要地帶。
從此,只要強盜有所行動,沒有不被捉獲的。後來,各州都效法這一做法,就是由李崇首創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