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八寶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9章 膾不厭細,魏宮蓮,紅豆八寶飯,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除夕這天的晚飯,總是隆重,說是要團圓。
但,先要祭祖。
等太師馮熙他們回來,總是晚了。馮清看著自己妹妹,舀了羊羹湯到肉片上,燙熟吃了,然後飲酒。
每年都有的羊酒。馮清拿熱羊羹湯淋在上面,涮了涮,再蘸些韭菜碎芥。
也吃了。
而除夕的團圓飯,總是“肥如”。
肉食多。孔子是位講求美食的聖人,尤其是肉食,他曾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但孔子經過嘗試,卻發現,古代先賢的食物並不很美。
一生嚮往賢達的大聖人孔子,從古書上得知,聖哲的周文王喜歡吃菖蒲菹,就是一種有香氣的水草製作的醬。
孔子一心向賢,也試圖對菖蒲菹從心裡到味覺都產生興趣。
孔子每天都把菖蒲菹擺上食桌,縮著鼻子吃下去,過了三年以後這才稍稍適應。
現在的平城便也不流行吃菖蒲菹,而南北朝是中國各民族大交流、大融合的時期。還有的說,菖蒲不是拿來吃的,可以掛門前,等葉子幹了熬菖蒲湯沐浴。
要到五月裡,說是楚地流行,楚地五月才熱了。各族人民的文化、藝術、風尚熔於一爐,還有,烹飪飲食。雖然不能跟後世比,相比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好了很多。
這時北魏太師府的除夕團圓飯,就不乏南北宮廷飲食,還有府上廚子拿手的私房菜。
就像蒸豚,小豬和秫米飯一起,放到甑中蒸熟。這是魏晉宮廷的席上珍品。每桌居中的肥小豬,和其下香噴噴、油汪汪的秫米飯。
就算太師府上,太師馮熙講究吃穿,美其名曰,孔夫子說,食不厭精,也是除夕團圓飯上才能見到。
然後,就是大名鼎鼎的七寶駝蹄羹。我國食駱駝歷史很久,駝峰、駝乳皆曾入饌。三國時的曹植曾製作一味七寶駝蹄羹,甚受魏晉皇室喜受。
也得到太師府上下一致好評。而太師府的廚子受此啟發做了道私房菜,三味鵝掌。
選取南朝肥鵝的鵝掌,臘糟糝寄鵝掌,即糟鵝掌。魏天子拓跋宏來府上時,就曾誇過這道三味鵝掌,味美。
馮太師遂將做法,進到宮裡。這時的人做出來的鵝肉,不受歡迎。西域商人說,鵝肝醬可以吃。
但這裡的人,不吃,說肝臟有毒。簡單來說,用銀針去試探,鵝的肝臟會變色。
這種說法,流傳到了民間,也不吃它了。民間煮出來,原就不好吃。他們愛吃魚羊豬等。
除夕團圓飯上,自然,也少不了這時風靡京城的跳丸炙。
跳丸炙,古代《食經》中的一道名菜,羊肉羹湯裡下入丸,炙煮成肉丸子。也就是我國早期的肉丸湯,羊羹湯。
太師府四小姐馮清看一眼,她妹妹喜歡吃了肉丸子,再將餅撕碎泡在羊羹湯裡,吃出了這時候的羊肉泡饃的滿足來。
馮太師偏愛的魚鮓。鮓,是中國古代一種具有特殊風味的傳統佳餚,魏晉南北朝時宮中尤為盛行。
也是糟魚製法,和臘糟糝寄鵝掌製法彷彿,配料不同。
這時候冬日裡的肉食,除了現宰殺的,多是糟制生醃法。
吃的時候,再煮熟。與其說太師馮熙愛食魚鮓,不如說,他偏好這背後名士風雅的故事。
據說,東晉名將謝玄于軍務之餘釣魚,自制成魚鮓,寄給遠方的妻子,遂被傳為風流佳話。
就不說,鮮羊奶酥,清蒸武昌鯿魚,五味肉脯,櫻桃畢羅,炭烤條肋等宮廷名菜和府裡私房菜。
光是佐食調味的香料就有蔥頭,胡椒粉,芫荽,茱萸,韭菜芥,蓽拔,花椒末,桔皮絲,豆豉汁,醋浸生薑絲,豆醬,麻油,並安石榴汁數合。
安石榴是安息石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