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起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57章 抄後,啟復漢,勇起筆,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老規矩,碼不完,不睡覺,請明早重新下載一次)

馬鈞,字德衡,三國時期魏國扶風(今陝西省興平市)人,生活在東漢末年這一時期。生卒年代不詳。

出身貧寒。他是中國古代的機械大師。他的不少發明創造對當時生產力的發展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因為他在傳動機械方面有很深的造詣,所以當時人們對他的評價很高,稱他為“天下之名巧”。馬鈞從小口吃,不善言談。但是他很喜歡思索,善於動腦,同時注重實踐,勤於動手,尤其喜歡鑽研機械方面的問題。馬鈞早年生活比較貧困,長時間住在鄉間,比較關心生產工具的改革,並且作出了突出貢獻。

馬鈞少年遊樂,未認識到自己的才華。當博士時,生活貧困,於是改進綾機,並因此而出名。後來,在魏朝擔任給事中,同時研製機械。他雖然一生不大得志,但刻苦鑽研,設計製造出多種機械。魏明帝時,見當時織機五十條經線者有五十躡(腳踏操縱板),六十條經線者六十躡,便將織機一律改為十二躡,大大提高了功效。在洛陽時,又發明了排灌水車,名叫“翻車”,它利用人力可以將水由低處提到高處。他還研究製造出指南車,改進了諸葛亮的連弩,改進了攻城用的發石車。他製造的“水轉百戲”以水為動力,以機械木輪為傳動裝置,使木偶可以自動錶演,構思十分巧妙。

綾是一種表面光潔的提花絲織品。中國是世界上生產絲織品最早的國家。可那時所以生產效率還很低。中國勞動人民才在生產實踐中逐步發明了簡單的織綾機。這種織綾機有一百二十個躡(踏具),人們用腳踏躡管理它,織一匹花綾得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後來,這種織綾機雖經多次簡化。可到三國時,仍然是五十根經線的織綾機五十躡,六十根經線的織統機六十躡,非常笨拙。馬鈞看到工人在這種織綾機上操作,累得滿身流汗,生產效率很低,就下決心改良這種織綾機,以減輕工人的勞動。於是,他深入到生產過程中,對舊式織綾機進行了認真研究,重新設計了一種新式織綾機。新織綾機簡化了踏具,改造了桄運動機件(即開口運動機件)。原來的織綾機五十根經線的五十躡,六十根經線的六十躡,綜控制著經線的分組、上下開合,以便梭子來回穿織;躡是踏具。馬鈞統統將其改成十二躡。經過這樣一改進,新織綾機不僅更精緻,更簡單適用,而且生產效率也比原來的提高了四、五倍,織出的提花綾錦,花紋圖案奇特,花型變化多端,受到了廣大絲織工人的歡迎。新織綾機的誕生,是馬鈞一生中最早的貢獻,它大大加快了中國古代絲織工業的發展速度,併為中國家庭手工業織布機奠定了基礎。

指南車是一種辨別方向的工具。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創造了指南車[2]。據中國古史上傳說,4000多年前,黃帝和蚩尤作戰,蚩尤為使自己的軍隊不被打敗,便作霧氣,使黃帝的軍隊迷失了方向。後來,黃帝制造了靠指南車辨別了方向,終於打敗了蚩尤。又傳說3000年前,遠方的越裳氏(在今越南)派使臣到周朝,迷失了回去的路線,周公遂製造指南車相贈,以作為指向工具。這些故事,雖然是傳說,特別是蚩尤作霧,更是一種神話,但是中國指南車的發明,實在是極為久遠的事情。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張衡就曾利用純機械的結構,創造了指南車,可惜張衡造指南車的方法失傳了。

到三國時期,人們只從傳說上了解到指南車,但誰也沒見過指南車是啥模樣。當時,在魏國作給事中官的馬鈞對傳說中的指南車極有興趣,決心要把它重造出來。然而,一些思想保守的人知道馬鈞的決心後,都持懷疑態度,不相信馬鈞能造出指南車。有一天,在魏明帝面前,一些官員就指南車和馬鈞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散騎常侍高堂隆說:“古代據說有指南車,但文獻不足,不足為憑,只不過隨便說說罷了。“驍騎將軍秦朗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最後的減法

新塗嘉

豪門養女只想學習[穿書]

雲上盹盹

狐狸精馭夫有方[快穿]

薑糖泡酒

八輩子

陳徊

繫結生子系統後,絕嗣帝王放肆寵

楚芊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