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子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章 計量單位,大宋文華集,姬子夢,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甚至不需要計算就可以很方便地完成換算。

但英國人就沒有那麼規矩了,他們的英寸、英尺、碼是單獨定義的。

一英寸是三粒麥子的長度,一英尺是腳的長度,一碼是亨利一世國王的鼻尖到指尖的距離。

後來為了方便才湊成了1碼=3英尺=36英寸的關係。

這種混亂同樣也存在於重量、面積等單位上。

混亂的局面最終是靠法國人終結的。

1790年,法國已經經歷了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思潮,此前依靠人體部位或常見物定義的計量單位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需要了。

於是法國科學院建議以地球作為標準物重新定義基本長度單位,以透過巴黎的子午線四分弧長的一千萬分之一定義新的長度單位米。

說起來輕巧,可實際測量卻並不容易。

法國人花了整整7年的時間才量出了穿過敦刻爾克到巴塞羅那那條子午線的弧長。

並且用鉑製作了一根標準米尺作為標準參照物,稱作米原器。而這時候英國人甚至還沒有給出英尺的標準長度。

制定標準的計量單位,不僅是為了計算方便,同時也有利於科學發展。

姬長卿打算先從重量單位入手,畫出了後世科學常用的天平。

天平依據槓桿原理製成,在槓桿的兩端各有一小盤,一端放砝碼,另一端放要稱的物體,槓桿中央裝有指標,兩端平衡時,兩端的質量相等。

根據紙草書的記載,早在公元前1500多年,埃及人就已經使用天平了,還有人說,這個時間還要早,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以前。古埃及的天平雖然做的很粗糙,但是已經有了現代天平的輪廓,成為現代天平的雛形。

古代的一種衡器,產生較早,到春秋晚期,天平和砝碼的製造技術已經相當精密。以竹片做橫樑,絲線為提紐,兩端各懸一銅盤。後因天平秤重物比較麻煩,改為“銓”,稱量小物時才用天平。

雖然我國古代早就有較為精準的權衡,但做科學實驗,計量單位當然是越精準越好。

姬長卿畫了草圖,陳漢平自然會命人做好,姬長卿所定製的天平是由木製的,它的左右兩邊則是用繩子束縛著的托盤。

天平制好了,但砝碼卻是難以精準。

要知道大宋的稱是十六進位制的,它的一斤卻是讓姬長卿和無數匠人頭疼不已。

科學就是這樣,以現有條件,大宋的匠人,只能憑藉著自己的技藝,按照姬長卿的要求,一點一點的精準砝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