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子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4章 梓州新儒學,大宋文華集,姬子夢,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劉繼自借閱了《傳習錄》,每翻閱這本陽明先生的遺作,心中不免被書所記錄的學說吸引。
“恨不得見陽明先生,與之同時!”
哪怕是一向恪守儒學本分的王衝,也頓悟了許多,同時心中也生出了許多疑惑,特意與劉繼等人上門請教王陽明是如何治學的。
姬長卿也沒有欺騙他們,只是刪掉了不少資訊,凡有關於時代背景、戶籍地的資訊,姬長卿都在有意思的跳過了。
“陽明先生出生於書香門第、官宦世家,其父乃儒學大家,學問淵博,王守仁天生有特殊的氣質,王母親懷孕十四個月才分娩,在他誕生之前,他的祖母夢見天神衣緋玉,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雲”,並給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為“瑞雲樓”。
王守仁五歲仍不會說話,但已默記祖父所讀過的書。有一高僧過其家,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祖父根據《論語·衛靈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為他改名為“守仁”,隨後他就開口說話了。王父親喜愛山水,遂舉家遷移江南。幼年的王守仁,有著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擁有一個非常優越的學習環境。
十二歲時,王守仁正式就讀私塾。十三歲,母親鄭氏去世,幼年失恃,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挫折。
但他志存高遠,心思不同常人。一次與塾師先生討論何為天下最要緊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認為“做官並非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做一個聖賢的人。當時國家朝政腐敗,義軍四起。他發誓一定要學好兵法,自那時習武,風雨無阻,堅定為國效忠之信念。
十五歲時就屢次上書朝廷,獻策平定農民起義,未果,常人譏笑痴傻。同年,他出遊關外,考察北疆兵禍,歷時一月之久,縱觀塞外,那時已經有經略四方之志。
王守仁十七歲時,他與諸氏女成婚,可在結婚的當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來這天他閒逛中遇見一道士在那裡打坐,他就向道士請教,道士給他講了一回養生術,他便與道士相對靜坐忘歸,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王守仁成家之後,矢志不改,又好追思本源,為研究書中的格物致知,即時人稱:“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從此,王守仁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後因直言不諱,得罪權貴,逃到矩州隱居,雖身處蠻荒不毛,仍能秉持聖人教誨,一邊務農親耕養活自己,一邊根據風俗開化教導當地人,受到民眾愛戴。
也正是在那時,陽明先生苦讀兵書、農書,暢讀以前未曾讀過的書,思考從未思考過的問題,終得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之理,遂出世著書立說,此後又遇我族西遷。祖父與長談,因欽佩其學、其志,所以又向索要了所著之書。”
得知了陽明先生的生平,劉繼、王衝等人久久不語,或許陽明先生已經遭受小人暗算了吧……
要不然怎會史中不見隻言片語。
該死的小人!定是害怕陽明先生在遺作中罵他,使留下千古罵名,故而才不惜毀掉所有記錄。
這是王衝等人在事後,討論出的結果,這也是為何夫子會不想提及此事。
也只有如此,他們這才無法得知陽明先生的學問和為人,也虧得夫子祖上還留有遺作,也虧得夫子記憶超群,多年之後竟還能默寫出這本《傳習錄》。
以劉繼為首的儒學學子,開始自稱為王學弟子,並按照“知行合一”、“致良知”的行為準則,躬身下鄉,考察大宋民間鄉野情況。
調查報告,他在也圖書館中看過不少,但此前沒有人願意下鄉,深入鄉野考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