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子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6章 治河,大宋文華集,姬子夢,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陳盛澤來到書院,梓州童學之中,紛紛向陳盛澤見禮,陳盛澤也一一還禮。
陳盛澤是梓州書院的名人,雖然他年紀還小,可在梓州書院之中,他的勤奮和巧思的確讓許多人耳目一新。
就連梓州書院的的夫子、山長都認為陳盛澤是梓州府百年不出的人才。
只可惜他家是商賈出身……
就在書院山長郭允厚認為他多半有幾分才幹,為著他出身商賈之家感到惋惜的時候,陳盛澤已經迎著清晨的日光進入梓州書院,陳盛澤已經開始帶著一眾同窗誦讀《論語》。
梓州書院是梓州官學,由梓州權知州管理。
宋承唐制按地方行政區域建學。
宋代地方行政分路、州(府、軍、監)、縣三級。
由於路不直接設立學校,僅設學官以管理所屬州、縣的學校,而府、軍、監又不常設,故地方設立的官學,僅有州學和縣學兩級。入學名額、沒有詳細規定。
學校管理制度逐漸建立,如教學制度、考試製度、獎懲制度以及向上一級輸送生源的貢士制度等都逐漸完善起來。
學校分佈地區日廣,從中原地區向長江以南發展,並在邊疆少數地區設立番學,如兩宋在貴、湘侗族聚居區設校。
地方的科技教育和武學教育在唐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如醫學、畫學的設立。
地方教育的興衰在各個時期,各個地區的興起和發展很不平衡,它與皇帝的重視、政治統治力量的強弱,州、縣守令對教育的態度有著直接的關係。
梓州書院就坐落在文香巷不遠的一條街道上,不是商鋪密集的街道,因此環境還算清幽,灰瓦白牆的圍起來,一片竹林,一片杏林,就幾乎是整個書院的全部風景了。
書院之中傳來誦讀聲,就連路過書院的販夫走卒走路時,也不免小心掂著腳尖。
梓州書院有學子一百二十八名學子,童學有兩百三十九人。教書的夫子有十七名,其中包括書院的山長郭允厚,就比例而言師資力量可謂梓州之最,郭允厚本身就是梓州府人,早年中過科舉,後又當過幾年地方官,因瞧不慣朝中阿諛奉承的風氣,後辭官歸鄉隱居,梓州權知州與其乃是故交,當出任權知州時,權知州第一時間便想到了這位故交。另外也有兩位是高薪聘請的有過為官經驗的權知州,共同教導梓州學子。
除了老師跟學生,此外還有廚娘、雜役之類的下人十數人。
梓州權知州對梓州書院是花了大功夫的,可惜或者是這些夫子大多平庸之輩,雖然才學足夠,但梓州書院一直並未成績不是很理想。
梓州書院的這幫學生恰巧都資質愚鈍,導致書院一直沒出什麼成績,近幾年來並未有人考中科舉。
而近年些年,才學文章寫的可以的蘇律也整日留戀於青樓瓦舍,大有荒廢學業之勢。
梓州書院,培養的人,大多科舉無望,自能靠著祖上的基業苦熬。
還有部分人,竟然淪為到街頭販賣字畫為生,這讓身為梓州書院山長的郭允厚自感臉面無光。
如今梓州書院出了一個神童,梓州書院自然要傾盡全力培養。
梓州書院教的大多以儒家經典為主,偶爾也教授禮、樂、算學之類的。
在梓州研習經典大儒,大多不願意來官學授課,他們大多都有自家的私學。
中午午休時,陳盛澤趁著午休,來到山長的宅院,恭敬地朝著山長行了禮。
“陳盛澤見過山長!”
郭允厚見到是陳盛澤來訪,將手中的書本一放,便笑道:“盛澤快來。”
陳盛澤進入山長的書房後,恭敬地朝著山長行禮:“學生午休前來,叨擾山長午休……”
陳盛澤話音未完,郭老師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