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義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3章 支農,組團穿越復興中華,聶義峰,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屯墾連正在和南泥灣三場的農會會員們一起勞動。

這裡的耕地較為碎散,所以洋浦支援來的各種機械投入到了土地連成片的南泥灣一場和二場,人力則主要投入這邊。

不過場面一樣熱火朝天,這個揮鋤頭,那個推小車,好不熱鬧。

穿越眾對自己軍隊的要求是cos人民軍隊,像不像三分樣,所以從建軍伊始就明確了“既是戰鬥隊,又是宣傳隊,更是生產隊”的方針,每個星期都有一次支農。

這次丈田,是儋州最廣大的老百姓第一次接觸這支“大秦人民國防軍”,因此支農更是重中之重。

對一支存在於17世紀的軍隊來說,這是極其重要的政治訓練——沒錯,這是政治!

軍屯自古有之,從滿清八旗的農奴到明朝的軍戶,再到更久遠的曹操、司馬懿屯田,軍屯一直是軍隊解決糧食供應的一個重要舉措。

但“支農”完全不同於軍屯,因為支農不僅要解決軍隊的糧食供應,更重要的是它要直接解決老百姓現實面臨的困難和危機,而不是簡單的行軍不踩田,萬一踩了就割根鬍子搞行為藝術。

這就是毛主席為那支軍隊制定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穿越軍要cos這支軍隊,自然也要繼承這項宗旨。

所以剿匪部隊要幫百姓修繕房屋、打水打草。駐各村的坦克部隊和白鴿部隊,更要直接參加生產,給老百姓送醫送藥。

這個行為本身就是對本地戰士的政治教育,因為即使在21世紀,能做到這些的軍隊也是鳳毛麟角。

軍委總政治部就是要透過一次又一次戰士與老百姓的同吃同住同勞動,讓《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每一條都變成戰士們也許不理解但完全下意識的反應,把“軍民團結”的概念在潛移默化間植入思想中。

南泥灣三場荒地多、爛地多,但卻緊鄰長坡煤礦,直接關係到未來礦業的發展,所以必須下大力氣改造。

此刻屯墾連在秦帷的親自帶隊下,幫老百姓翻耕土地、開挖溝渠。5月的海南已經進入盛夏,無論是穿越眾還是本地兵,軍裝都被汗水完全溼透,但是短毛首長都身先士卒,本地官兵更加任勞任怨。

老百姓看著他們,神情複雜,似乎不敢相信這是一群丘八。因為腳下的土地不是官田,而是剛剛分給自己的私田。

邱松明故意大聲喊:“秦哥,你團長這麼大的官兒,還親自下地呀?”

這話就是喊給老百姓和戰士們聽,“團長這麼大的官親自下地”,了不得呀!

秦帷一擦額頭的汗水,笑容就像個老農:“就是天王老子來了,也得幹活呀,不然吃什麼?對了,錢濤,聽說你是359旅子弟?去教戰士們唱《南泥灣》吧!給他們講講當年陝北好江南的故事,這也是政治教育!”

“好!包在我身上!”錢濤一邊挽袖子一邊走向部隊,嘴裡還五音不全,“曾經的南泥灣,到處是荒山,沒呀人煙……”

邱松明打量著秦帷,總覺得他擺弄鐵犁的樣子怪怪的。

秦帷察覺到眼神中的擔憂,尷尬地笑了笑:“我也是第一次用這東西!”

當兵的時候,秦帷沒少參加軍民共建活動。問題是他所在部隊的駐地是純粹的牧區,所以他和藏民學會了趕牛車、養犛牛、擠羊奶、薅羊毛,偏偏就是不會種地。

邱松明雖說是個“實驗室農民”,但好歹在農場實習過,跟一個老師傅玩過老式單轅犁。

見秦帷實在不像樣,就把他推到一邊:“你快別丟人了,我來吧……”

戰士們發出一陣鬨笑,秦帷頓感社死,笑罵:“好歹我‘這麼大的官兒’,給我留點面子行嗎?”

董金彪牽來一頭蓄好力氣的牛大爺,套上犁轅,還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之農家小憨娃大志向

聽風問水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