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義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3章 支農,組團穿越復興中華,聶義峰,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秦帷開玩笑呢:“團長,你在三百年後想必也是大戶人家吧?”
“大戶談不上,小康人家。”
“啥叫‘小康’?”戰士們都好奇。
牛大爺開始前進,鐵犁很快就扎進了泥土中,把大塊的土壤翻起。
邱松明推犁的動作其實很生疏,完全是強撐著才沒有露怯,還要裝作氣定神閒地聊天:“你們就理解為‘衣食無憂’吧!衣食無憂,就是小康之家。”
董金彪拖著鐵犁,心裡品味這句話。
丈田之後,家裡有了土地,現在是南泥灣一場的會員戶。自己和妹妹去了洋浦,按規定入籍之後也可以分房子分地,只不過自己當兵,妹妹還在功德林裡,暫未落實而已。
這樣一家人拿著兩份收入,開銷也不大,完全可以說衣食無憂……豈止衣食無憂,簡直比老爺們還滋潤嘞!那這樣說的話……自己豈不是和團長一樣,也算“小康之家”咯?
想到這裡,董金彪身上湧動著力量。
鐵犁後面,幾個戰士拿著釘耙,把土塊敲碎。農會要求必須敲得很碎,戰士們對此有些理解不能。
他們過去從未如此細緻地耕作過,偷偷抱怨:“首長真事逼!”
也不知道這個詞怎麼流傳開的……
邱松明笑呵呵地說:“不是首長事逼,是因為這片地拋荒太久,得先‘洗鹼’,然後再改良土壤,最後才能種稻子。”
“啥叫‘洗鹼’?”戰士們和農民都聽不懂。
“就是連續地放水、排水,把土壤中的飽和的鹼洗出來。”
秦帷大概是餓了,突然想到吃火鍋,脫口而出:“懂了!涮土!”
邱松明臉上寫著“你特孃的還真是個天才!”,用力點頭:“對,得涮好幾輪呢!涮好了土,過幾天還得再翻一次,這叫‘二犁三耙’,就是翻兩次,耙三次!”
秦帷回頭望著另一邊的人群:“所以新修的這條水渠,就是為了洗鹼?”
規劃的一號水渠總長度超過500米,臨時採用抽取地下水的方式供水,天角潭攔河築壩後再改為從北門江引水。
雖說翻耕土地、開溝挖渠靠人力,但還是擠出來了幾臺打井機。
只見它們一字兒排開,巨大的轟鳴聲嚇傻了一片老百姓。特麼是那些打井老師傅,下巴都掉了,這輩子沒見過井還能這麼打。
突然,汩汩清泉從管道里湧出,人群中一片歡呼。
聽說打出了清泉,水渠工地士氣大振,加快了速度。四百多百姓和戰士分成四隊,輪番休息,把水渠一點一點向前推進。
工地外搭著涼棚,供有涼茶引水以備休息。
錢濤店小二一樣端茶倒水,嘴裡滔滔不絕講著當年359旅的故事——他從小就聽爺爺講,滾瓜爛熟。
“這南泥灣啊,原本是一片大荒地,比長坡都大!那時候倭寇入侵,到處都在打仗,老百姓根本吃不飽。於是毛主席發出號召,把南泥灣變成陝北的好江南!一聲令下,三五九旅開進南泥灣!這首《南泥灣》,就是歌頌這支三五九旅!”
有個人頭戴方巾,顯然是讀書人,但幹了一上午活早就沒了體面斯文,氣喘吁吁:“三國時候……曹操也搞過軍屯!”
“有學問!”錢濤點頭,話鋒一轉,“但359旅可不是封建軍閥的屯田軍!這支部隊了不得,一邊剿匪,一邊墾荒,一邊還要給百姓修路架橋。那年陝北大旱,戰士們喝不上水,嘴唇都乾裂出血。那時候也沒有什麼挖掘機、打井機,就是靠戰士們的雙手和簡陋的工具,咬牙堅持。就這麼一年下來,你們猜南泥灣產了多少糧食?”
“多少?”大家紛紛好奇。
“三萬七千石!”錢濤表情誇張地喊,“老百姓吃得飽,軍隊才能打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