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義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9章 承天府,組團穿越復興中華,聶義峰,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臺灣的5月已經入夏,炎炎驕陽當頭懸,照得海灣波光粼粼。
這片海灣被稱作“臺江內海”。之所以是“內”,是因為一串由南向北散佈的島嶼宛若天然的防波堤,把海灣與外海隔開。
其中一座大島上,聳立著有稜有角的城堡,城堡旁的小鎮清一色紅頂白牆的歐式建築,別有一番風味。
這裡過去叫熱蘭遮城,現在叫安平鎮。
東面隔著海灣相望,還有一座更龐大的城堡和更繁華的市鎮,好像群山背景下的一顆斑點。岸邊的船舶密密麻麻,把城市完全包裹一眼看不到頭,其中不乏艨艟鉅艦。
這裡過去叫普羅蘭遮城,未來的臺南市,現在是鄭氏東寧國都——承天府。
儘管與明朝事實上已無法理聯絡,但鄭氏集團仍尊南明永曆皇帝為正朔,遵襲明制,所以只有延平王而沒有東寧天子。
海鷗鳴叫著劃過藍天,翅膀掠過一座奢華的宮殿。這裡是延平王府,是鄭氏集團的政治中心。
王府旁邊,參軍府相比之下要稍顯遜色,這裡是鄭氏集團真正的權力中樞。
參軍府中權力最大的人,當然是資議參軍陳永華。
陳永華,福建同安人,是鄭經最為倚重的大臣,與馮錫範、劉國軒並稱“臺灣三傑”。
早在當年初投鄭氏時,鄭成功就曾誇讚他有“臥龍之才”。他也確實當得起這份誇讚,為了鄭氏霸業和反清復明鞠躬盡瘁,最終死而後已。
1648年清軍攻克同安,年僅十四歲的陳永華投入鄭氏集團。
1658年鄭成功北伐南京,陳永華輔佐鄭經,留守廈門。
1662年鄭成功東征臺灣,陳永華出任資議參軍,籌備軍資。
同年鄭成功去世,鄭氏集團陷入內戰。陳永華輔佐鄭經擊敗鄭襲,奪取大權,稱“延平世子”。
1663年鄭經被清軍大敗,不但丟失廈門、金門,還損失了大量有生力量,積累了幾十年的財富化成灰燼。
關鍵時刻,陳永華挺身而出穩定局面,輔佐鄭經退守臺灣。
退守臺灣後,陳永華總理政務,督諸鎮墾田、栽種五穀,插蔗煮糖、修埕曬鹽,廣事興販、通洋各國。
勵精圖治近十年,終於讓明鄭緩過來了那口氣,臺灣呈現“田疇市肆,不讓內地”的大治景象。
如此卓越的政績,後人對他倍加傳頌,以至於過了幾百年,他的藝術形象比他本尊更加著名——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
不過現在的總舵主心裡清楚,這片大治之下暗藏危機。
因為清廷遷界禁海,臺灣與大陸商貿斷絕,僅靠東寧一府二縣根本無力供養這數萬大軍。
糧食,就是軍心!民心!
作為總理政務的資議參軍,陳永華只能想方設法開源節流。
最直接的辦法當然是擴大屯田規模,可這勢必要減少甘蔗的種植。蔗糖生意是餉銀根本,島上官民涉入其中者頗多,利益盤根錯節,不是想減就能減。
從南洋購入糧食也是一個辦法。但是海貿商路遙遠,路途損耗巨大,加上官紳中間倒賣,運抵臺灣者不足消耗。
還有從大陸籌措這條路。自從鄭軍奪回廈門後,透過賄賂漳泉清軍,獲得了一個貿易視窗。但福建本就缺糧,如此大費周章成本高昂,實在不上算。
陳永華清楚,如果再找不到一個穩定供應糧食的途徑,島內軍糧會更加緊張!
現在的局勢波詭雲譎,清軍隨時有可能打過來,倘若軍心不穩,則社稷危矣!
那就還有最後一個辦法——採用馮錫範的方案,對清廷開戰,在大陸奪取一塊根據地!
打回大陸,陳永華何嘗不想?
可是欲對清廷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