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百一十二章 思潮,大明國師,西湖遇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程朱理學的世界一元論觀點是唯物的,但曹端覺悟很高,他的哲學思想是發展的,在吸收了姜星火以矛盾解太極的思想後,他從根本上就反對朱熹的太極“不自會動靜”一說,認為太極會自動靜,認識到了太極對事物的能動作用。
而按照這個哲學思維的推導,那麼世風有變化,才是正常的,如果一直不變,那說明太極不動了,反倒不正常。
胡季靜坐許久,把場上情形大略窺了個明白,又待眾人議論了片刻,目光轉向他時方才開口:“今日之士林,往往好言上古久遠之事,以異趨為高騖,嘗以虛詞,某以為天下之事,終無可為之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如此而已,不必驚慌,亦不必小題大做。”
“好一個――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
汪與立撫掌大笑,他早就覺得胡季是個妙人,這番話很有治體論的神韻,治體論研究的就是治人、治道和治法,道理是如出一轍的。
但茶會的另一撥人卻未見得完全認同他們的觀點,這就是來自關中的楊氏關學門人。
關學是宋代張載創立的代表關中地區的學術流派,學術脈絡源遠流長,大抵經歷了幾個階段,即極盛於北宋,靖康之變後不久,關陝便淪陷於金人之手,從此學術始終不振,而到了蒙古人入主中原的時候,若非關學楊氏幾代人苦苦堅持,恐怕早就已經斷了傳承了。
楊氏一門,是如今關學的代表人物,楊天德、楊恭懿、楊寅三代人極力倡導關學精神,以講學為生,弘揚張載一貫主張的學術主張,正是這三代人的努力,才讓關學在元代尚未失語,也為明代關學的復興打下了基礎不過關學大復興,從歷史程序來看,那是以後的事情了,按照姜星火前世明末學者馮從吾給關學編的學術譜系,也就是《關學編》,別說明朝中期大名鼎鼎的三原學派連個影子都沒有,就算是那位被稱為“容思先生”的邊地戍卒之師段堅,這時候距離出生還有整整十五年。….
所以,關學現在扛大旗的,還是楊氏的大貓小貓三兩隻。
可今日的關學掌門人楊敬誠,跟一百年前的祖輩相比,也只是有自成一派的學術地位罷了,名頭雖大,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這也很容易理解,要是關學真的振興,哪輪得到曹端年紀輕輕就“聲震關陝”?
說白了,真論實力比曹端都差得很遠呢。
但關學是有傳承的,而且現在楊氏關學最主要的觀點就是崇古。
如果但從學術光譜上來看,現在的關學跟宋代的關學肯定不是一回事,反而更傾向於姜星火那位誅十族的師爺,也就是方孝孺的理論。
方孝孺在《宋學士續文粹序》一文中,曾對洪武朝的社會風俗是這麼描述的“上方稽古,以新一代之耳目,正彝倫,復衣冠,制禮樂,立學校,凡先王之典多講行之”,從中很簡單就能看出來,洪武時代,風俗正處於一個復古的時代。
這種復古,一方面是要建立穩定的道德社會,另一方面是朱元璋主張的“去胡化”運動.從法理上講,鐵木真當然是沙漠上的“天命真人”,大明的法統是從大元繼承的,而從情感上來講,則要全面地恢復漢人衣冠禮樂,因此洪武朝的復古風氣,起於正彝倫、行先王之典,再透過重血緣、崇宗法、講名分、別尊卑等手段,以確立一種以傳統儒學的倫理道德為核心的思想與文化基礎。
也正是洪武時代持續了三十年不遺餘力的復古運動,正是因為老朱對三綱五常有整頓之功,所以靖難之時,才有那麼多為建文帝死難的忠烈之臣。
楊敬誠緩緩說道:“古人之性,大多淳樸,今人之性,則變得狡偽;古人風氣,大多剛毅,今人風氣,則變得頹靡;古人好學樂善,今人棄道樂謗;古人勤儉務本,今人驕惰逐末;古人忠厚推遜,今人澆頑鬥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