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上古其實不一樣!
醉笑浮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07章 上古其實不一樣!,亮劍:支援抗戰,從過草地開始!,醉笑浮沉,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解鎖各個時代中,陳趕超與各個時代的帝王
在解鎖了上古時代後,更是滿足了陳趕超對上古時代的一切幻想!
來到了上古時代後,才發現很多事情都是被後世傳得神乎其神,其實實際情況並沒有那麼玄幻,更沒有網路文學上的飛天遁地移山倒海的奇蹟。
尤其是華夏傳下來的經典神話,其實真像極為“樸素”!
陳趕超透過解鎖各個人物,成為了一樁樁事件的親歷者,見證了一個又一個在後世被誇大的神話!
在崑崙山的最初傳說中,燧人氏透過鑽木取火成為了華夏傳說中令人津津樂道的傳說。
鑽木取火併非易事,儘管後世也曾有人嘗試,但成功的機率微乎其微。
引發了一個問題:古人是如何想到鑽木取火的?他們是如何被激發,產生這一念頭的?
答案源自一個字——“燧”!
約1200年前,崑崙山多白石,白石積聚之處,草木稀少,在這片貧瘠之地,唯一能生長的樹便是燧木。
燧木與眾不同,樹幹光禿,樹枝茂密,卻無樹葉。
這種樹看起來枯槁乾癟,但若將其樹枝誤以為樹葉,也並非無道理,因為每年它們會自然脫落樹枝,次年再生長。
在這片土地上,沒有任何人會想到拿一根木頭去鑽,觀察是否能取火。
直到有一天崑崙山降臨了一隻名叫畢方的奇鳥,畢方嘴尖如錐,喜歡啄食燧木,正是在它啄食之際,燧木竟然燃起了熊熊烈火!
當燧人氏族見到火焰,他們才意識到原來也能透過這種方式取火,畢方離去後他們開始嘗試用其他燧木進行鑽取火種,經過種種嘗試終於成功了,這便是鑽木取火的由來。
所以……有時候真相就是他媽的這麼離譜!
儘管燧木成了取火的良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燧人氏面臨著一場大災難,迫使他們於9000年後離開崑崙山,遷往日月山,而在這場遷徙中燧木逐漸消失,因此鑽木取火成了一段遙遠的傳說,人們為了取火,必須想盡辦法。
在接下來的9000到3000年間,鑽木取火一直是困難重重的,人們不得不尋找各種木材,使用不同的方式進行鑽取,他們根據季節挑選木材:
春天用柳樹,夏天用棗杏,秋天用柞。
即便如此,取火仍然艱難!
距今約4000年前,人們探索到了另一種取火方式。
他們將一個桶敲打成半橢圓形,然後打磨光滑,使其形成一個凹陷,當太陽照射其表面時,就像今天的放大鏡一樣,能夠集中陽光點燃柴草,這就是陽燧取火。
而在沒有太陽的時候,則使用木燧取火,儘管這種方法更為困難。
直到現代1800年左右,人們發明了火石,利用其中電火花的原理,只需火星濺落其上,即可燃起火焰,此後火鐮、火石等工具相繼出現。
然而一個明顯的問題是如何妥善儲存火種,最初人們不必特意儲存火種,因為他們居住的洞穴內的火永不熄滅,隨著遷徙的需要,陶土的發明成為了解決之道,人們用黏土捏製容器將火種存放其中,然後用火燒硬以防止裂裂,這樣他們能夠在遷徙中攜帶火源。
火的演變並未止步於此,隨著時間推移,火石、火鐮等工具的出現使取火變得更加便捷,這些工具不僅提高了成功的機率,還減輕了人們的辛勞,尤其是火石透過其中電火花的機制,讓取火變得迅速而可靠。
最引人注目的變化之一在於火的儲存方式,最初人們相信在洞穴中火永不熄滅,因此並沒有特別儲存火種的必要,但隨著部落的遷徙,就必須搞出一種火種的儲存方法。
上古的人們採取了一種獨特的方法,他們將木頭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