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2章 宏承道意立師碑,開元帝師,子洵,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朕在藩邸,累聞道要,及臨宇縣,虛佇昌言。奸臣寓謀,兇醜僣逆,未嘗不先事啟沃,亟申幽贊,故特加紫綬,以大公侯之封。而確固黃中,不乘軒冕之賞,可謂德博而施,道尊而光者也。適來無跡,為夫子之時;邇去無吝,為夫子之順。歲在鶉尾,月鶉火是也。返真懸解,翌日追贈越州都督,逾月歸藏於括蒼之山……”
李隆基寫寫停停,仔細回憶著尊師的生平點滴。
“先生幼有奇質,長標特操。神照體外,骨秀形表。故萬先生目之曰: ‘子書成仙格,方自仙宮,吾將及爾,為同僚也。’信哉!《易》曰: ‘君子或出或處。’出者無山林之逸,外者無軒冕之貴。雖道同則應,而跡異難兼。”
“先生養神太和,觀妙玄牝,君子或處之盛也。金印襲貴,紫綬方來,君子或出之盛也。非夫道臻博大,德合神明,其孰能與於此也!故於王室,則承恩者五代。當朕時,則傳道者數人,皆曰宗師,無間然矣。夫為文者,記其實,稱德者,尚其訓。先生知餘,餘寧不述。訓寓言而無愧,可披文而相質。”
舉著檀香木梅花紫毫詩筆,時光彷彿在筆尖倒轉,讓他回到了長壽元年那個冬日。
那時,李隆基還是一個心懷美好,眼神清朗的少年,坐在洛陽東宮麗正殿的書窗下,聽葉法善天師朗朗講課。
雲鹿坐在他的身側,一縷陽光斜照在她的身上,溫暖而又明亮。兩雙清澈的眼睛緊緊盯著師父。
李隆基問道:“尊師,您什麼時候開始讀《老子》的,讀了多少遍了?”
葉法善天師回道:“大約五六歲吧。為師讀《老子》,讀了千遍萬遍了,今後,還要繼續讀下去,一直讀到老!”
“尊師,世人說您能嘯叱風雨,鞭笞魔魅,您到底師從何人呢?”
“為師出身道士世家,年少時到處遊歷,求法問道。苦修一世,宴息於青田太鶴山洞天,只為普濟蒼生!”
李隆基“哦”了一聲。
“尊師養神太和,觀妙玄牝;藏察無象,鈞致不測。所以,世人才送您人間真神仙之稱!”
想到這裡,他微頓須臾,輕輕嘆喟一聲,繼續落筆書寫。
“銘曰:忽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溜然,莫不入焉。百昌之源,萬化之泉。於此觀妙,實雲列仙。列仙伊何?銷化卻老,觀妙伊何?豈假至道。旁通幽贊,神變靈造,淫祠厲階,無隱不討。討逆輔順,功就佐時。藏往察微,業與神奇。章綬加等,方來不欺……”
高力士高舉著琉璃蓮花燈,看著李隆基寫下最後一行字:“乘化而往,彼則悠哉。不忘舊情,紀諸事蹟。仙山海畔,碑石依然。為葉仙卿作。”
筆尖下的每一個墨字,都結體方正,筆力硬挺,既有漢隸的拙樸飄逸和雋麗渾厚,也有唐楷的挺勁峭拔和豐茂端莊。
此時,李隆基已經淚流滿面,不能自已。
翌日,宣肅明觀觀主澄懷入宮,命他到景龍觀宣敕御碑,並將碑銘頒佈於天下。
開元二十七年四月,葉尊師碑銘落成。澄懷與景龍觀留守老道丁政觀一起,將碑石立於景龍觀三清殿前。
澄懷、秦安、丁政觀和景龍觀所有的道士們跪奉天章,仰瞻宸翰,虔誠地叩首輯拜。
景雲鍾肅然響起,還是那麼悠揚清遠,那麼攝人心魄。
經臺法鼓動群靈,黃鐘之宮會玄都。聞塵清淨證弘道,盛德交歸長濟物。
三百多年以後,另有幾位道君皇帝,也以同樣的方式,紀念著這位不凡的道士。
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大宋神宗皇帝敕封葉法善天師為“壽聖”,為江南宣陽觀賜額壽聖觀。
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大宋徽宗皇帝冊封葉法善天師為致虛見素法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