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9章 百萬稻米入長安,開元帝師,子洵,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盛世大唐,人口激增,關中土地資源日益短缺,去年一季不稔,便造成了糧食歉收,長安上百萬人口正嗷嗷待食。

如何讓長安百姓人人都能吃飽喝足,是眼下亟待解決的心疾。

想到這裡,李隆基的心情更加沉重。

他對高力士道:“力士,此次東遷,京兆尹源乾曜可曾一同隨行?”

源乾曜升為黃門侍郎不久,被罷去宰相,轉任長安留守、京兆府尹。

高力士回道:“此次調撥糧食,源乾曜是負責人之一。先陛下半個月,就來到洛陽了。”

“你將源乾曜和諸位宰相召集起來,一同前往貞觀殿議事。”

說罷,李隆基抽身離去,高力士奉命去尋找源乾曜。

一幫爭吵的民眾也漸漸散去,

王維對澄懷行了個叉手禮,道:“晚生與尹諫議萍水相逢,佛道殊異,彼此卻能知音識曲,實在難能可貴。告別前,想作詩一首,贈予尹諫議!”

澄懷非常高興,取來紙筆。

王維揮筆寫下一首《和尹諫議史館山池》:“雲館接天居,霓裳侍玉除。春池百子外,芳樹萬年餘。洞有仙人籙,山藏太史書。君恩深漢帝,且莫上空虛。”

這首五言律詩,字字清微,亦佛亦道。

澄懷如獲至寶,默讀了好幾遍,才將紙張疊好,仔細收入風袖裡。

“山高水長,與君有緣再會!”王維叉手告別,悄然離去。

望著他的背影,澄懷覺得,王維既像一個與他結伴修仙的煙霞道侶,又像一個獨自在佛前拈花微笑的清信居士,心裡湧起一絲惆悵而溫暖的感覺。

一縷金色的餘暉,投在貞觀殿裡,溫暖而安詳。

李隆基坐在大殿上,出神地望著不遠處的佛光寺,想起剛才百姓關於佛道的爭論。

那金色的重簷屋頂,襯著乾元殿高聳的蓮花攢尖頂,高低錯落,在落日餘暉裡浮光躍金。

他做夢也沒想到,母親一生崇道,最後卻是死在佛光寺裡。

要不是武承嗣早已被斫棺戮屍,他一定要親自挖開冢墳,將其拖出來,鞭屍一千遍,一萬遍!

得知母親的死訊,他曾發了瘋似的,衝出東宮,在紫微城裡四處尋找母親。

茫茫雪地裡,李隆基不停地呼喚著母親。

卻不知道,母親早已成了彌勒菩薩眼裡的兩瓣蓮花。

李隆基還記得母親說過的一句話: “三郎,你要記住,武氏一族依靠佛教勢力,篡奪了大唐江山。將來,你一定要尊道、崇道,只有道教才能讓天下歸於清淨!”

開元二年,姚崇請旨清理寺院和僧尼,他對佛門尚且留了一點仁慈,不想將其趕盡殺絕。

現在,他決意要將道教高高捧起,大力打壓給大唐王朝帶來災難的佛教和惡徒。

李隆基依稀看見母親雲鬢斜簪,薄胭淡脂,身姿輕盈如紫燕繞樑,笑意盈盈地向他翩躚而來。

一襲筠霧色的衣裙,飄飄嫋嫋。裙尾上,合歡飛花如錦,花捲千重,紛落四方。

“三郎,阿孃回來了,怎麼只有你一人在?你的父王呢?兩個妹妹呢?”

她不是昭成順聖皇太后,是父親朝思暮想的竇德妃,是他魂牽夢縈的母親!

他滿眼清妙,歡歡喜喜地伸出手,就在指尖觸碰到她的那一刻,母親卻如那縷落日餘暉,化成了一地碎金。

“陛下,陛下!”耳邊響起源乾曜的輕喚,不安分的思緒猛地被他喚了回來。

“眾卿說到哪裡了?”李隆基使勁眨了眨微潤的眼眸。

“從洛陽含嘉倉轉運糧食到關中,一石糧食就需運費五百文。隨著長安人口數量增長,每年調撥的糧食也急劇攀升。高昂的運費,是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一顧傾人城

亦傾藍

嫡女驚華:傾世小魔妃

紫涵雨

開元帝師

子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