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8章 東廊君臣論三教,開元帝師,子洵,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了一圈,又取了一本,依然是您所著的《老子通釋》,沒辦法,只好讀下去了!”

澄懷笑道:“拙筆一支,寫不出什麼精華文字,比起王郎君的詩作,實在差遠了!”

“晚生的詩作,味淡聲希,世人許以高流,實則是高抬一眼!”

“王郎君謙虛了!誰都知道,玉真公主最愛你的詩歌,經常說,自己是你的忠實擁躉者!”

開元三年,年僅十四歲的王維離家入京,尋求仕途。

玉真公主十分傾慕他的才華,頻頻約他到府上談經論詩。長安、洛陽名士爭相邀請,兩京颳起了一股清冷幽邃的空外之音。

王維打量起澄懷的穿著,眼神裡流露出幾分疑惑。

“剛才看您的書,正感嘆這眇眇忽忽的官場裡,竟然有一位散淡於世外的隱士。見到本人才知道,原來,您真的是一位神仙羽客!”

“貧道師承景龍觀羅浮真人,開元神武皇帝崇道,特許我著道士服飾入仕。現在乾元修書院裡負責收集、論述道家學說。拙作如有紕漏之處,還請王郎君與我當眾辯論,以求真理!”

“我修寂默,君求長生,儒子求仁求禮。尹諫議在論著中,多處談及儒佛道在中原三足鼎立之勢,大談三教異殊。可是,我這個圓覺之人,居然能在其中取之一瓢,這是為何?”

王維的嗓音低醇而溫柔,聽起來真是悅耳!

澄懷直挺挺地站著,凝視著那雙清秀又深邃的眼睛。

略一思索,回道:“魏晉南北朝以來,中原一直是三教並立。世人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各取所需罷了!”

王維笑容轉淡,臉上的表情也跟著嚴肅起來。

“原先,晚生也認為三教是彼此獨立的。看完您的《老子通釋》,卻有不同的感悟!”

“貧道洗耳恭聽!”

“儒佛道三教,教義不同,而本質始終如一,無非修人之圓覺、天之虛中、地之誠一。他們在中原長期交匯,早已互相滲透,互相融合,找到了互補共通之處 。”

澄懷如醍醐灌頂,豁然頓悟。

世人論道三教,從來是各爭優劣,卻從來沒有意識到,三教並存、合流的可能性。

澄懷釋然笑道:“如果三教能合流,那是修佛之人得證悟圓覺之極,修道之人得大聖高妙之德後的輕快和淋漓吧?”

王維也笑了。

“梁武帝時期,舉國崇佛,陶弘景作為著名道士,勢必要對佛教做出回應。從他的作品來看,一方面進行佛道論爭,一方面融攝佛教,到後來,甚至主張佛道並重、三教調和。”

“王郎君獨抒己見,思力絕人。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陛下,他們在討論什麼?老奴耳背,聽不清楚。”高力士在李隆基身後小聲咕噥著。

李隆基正在乾元殿內的窗牖下,津津有味地聽著澄懷和王維關於三教的討論。

細說微論間,釋世俗之疑,辨是非之理,讓他大徹大悟、茅塞頓開。

李隆基回頭做了個不要說話的手勢,繼續聆聽起來。

長廊上,王維凝望著頭頂上那一片茂盛可人的紫藤。“其實,儒佛道三教,很像這一棵紫藤樹!”

澄懷道:“請王郎君詳解!”

“您看,莖幹虯枝盤幹,如繩索縈紆;藤葉青而扶疏,間隱歌鳥;花發成穗,色紫而豔,給人帶來一樹清涼和喜悅。若要評莖、葉、花誰優誰劣,著實多此一舉,不如坐臥其下,讀書品茗,臻於妙境,渾可忘世!”

“的確,當今太平盛世,儒佛道三教的衝突趨於緩和。與其爭論孔、老、釋迦,誰是至聖,不如充分利用各自的教義,教化滋養世人!”

王維正要發話,乾元殿裡走出一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一顧傾人城

亦傾藍

嫡女驚華:傾世小魔妃

紫涵雨

開元帝師

子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