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8章 東廊君臣論三教,開元帝師,子洵,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那人道:“澄懷說得好!宗教,能教化滋養世人,是天子、百官、萬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要永賴的信仰。”

眾臣和百姓看見開元神武皇帝從乾元殿裡出來,紛紛伏地,鞠躬叉手。

“今日,我們都是書友,眾卿毋需多禮!”

李隆基走到王維面前。

“朕早就聽說,王郎君參禪悟理,精通詩書音畫,詩名盛於兩京,玉真公主也為之傾倒。如此才華,為何不參加科舉考試,為大唐朝廷效力呢?”

王維叉手道:“草民正打算前去長安,苦讀幾年,再應京兆府試。將來,如果能與尹諫議同朝為官,侍奉御前,那是我幾世修來的榮幸。”

“好!朕就在長安等著你來!但願天下,人人皆是讀書人,人人皆是圓覺妙人!”

王維的眉眼之間,輕輕地顫動了一下。

“讀完尹諫議的《老子通釋》後,草民倒是希望自己早年是儒家,中年儒佛兼有,晚年才是儒佛道相融的圓覺妙人。”

“這是為何?大唐百姓眼中最有佛性的少年才子,卻要追求儒佛道於一身,你不怕百姓失望嗎?”

王維淡淡一笑。

“草民已然悟出,三教的心性法門各有所長。儒家的道心、天心、天命之性;佛家的心真如、法界心、如來藏心;道家的清靜無為之心,順其自然之心,天我合一之心。圓覺、虛中、誠一,各取一瓢,有何不好呢?”

這個心性淡然、眉眼明亮的少年,說出的一番話,似乎與他的年齡極不相符。

也許,是受他的母親虔誠禮佛的影響。從五歲開始,王維就吃素齋、讀佛經,養就了這顆清澹澄澈的心。

澄懷道:“住世之人,只求紅塵煉心,光如滿月。能得儒、佛、道三者其一者,已是了不起的人。”

王維頷之。“慧能禪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法法是心,塵塵是道,誰能離世覓菩提呢?”

李隆基感嘆起來:“如此說來,能精通三教,至德法天的聖人還是有的。只是,常人難以達到這個境界罷了!”

王維笑道:“修行,修的是一顆平常心,不一定要達到至聖的境界。就像這乾元修書院裡,四庫充實,包羅永珍。我們縱有饕餮之量,也難以完全讀完,只是誰讀的多,懂得多,誰便是學識淵博的人!”

澄懷欣然叉手,道:“今日這場三教論衡,是貧道參加過最熱鬧、領悟最深的一場辯論。看來,我的諸子通釋系列,也該修改修改了!”

眾人正在談笑風生,廊下有一位百姓道:“陛下自小篤通道教,是世上少有的道君皇帝。從道這些年,您有什麼心得?”

放眼望去,那人穿著太學儒裳,應是洛陽太學的學子。

李隆基囅然一笑。

道教,於世人來說,僅僅是一種精神寄託。而於帝王來說,卻是一個強有力的治國工具。

放眼當下的大唐,儒教與道教,相輔相成,形成了中原文化中的主流與暗流。

剛與柔相濟、有為與無為共進、經世與遁世交融。

李隆基需要儒家的神權、君權、父權、夫權等一系列的思想,也需要老莊的哲學思想,讓世人體驗清靜無為,順應天道,逍遙齊物,天人合一的生命之道。

他要繼續利用聖祖老子來神化“君權神授”思想,利用道教“無為而治”的思想,與民休息、安定天下。

更重要的是,他要藉助道教的重新興起,消除武周王朝崇佛抑道所帶來的一系列不良影響。

李隆基沉吟道:“朕篤通道教,是受了昭成順聖皇太后和葉尊師的影響。若說心得,大約只有三句話。”

“是哪三句話?”

“朕喜歡老子的三句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一顧傾人城

亦傾藍

嫡女驚華:傾世小魔妃

紫涵雨

開元帝師

子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