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章 李敬業起兵揚州,開元帝師,子洵,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都是利刃,句句皆是壯筆,彷彿千軍擁沓、萬馬奔騰,朝她排山倒海地衝殺過來。
“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業,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興悲,良有以也;桓君山之流涕,豈徒然哉!是用氣憤風雲,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爰舉義旗,誓清妖孽。”
“南連百越,北盡三河,鐵騎成群,玉軸相接。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江浦黃旗,匡復之功何遠。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衝而南斗平。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上官婉兒越讀越覺得朗朗上口。
對這篇檄文愛不釋手,反反覆覆默讀了好幾遍。
駱賓王運筆如舌,氣勢充沛,揮灑自如,通篇文字精練簡省,一反齊梁駢文情感空洞、詞藻繁縟的弊病,令人耳目煥然。
一種格高韻美,不失流麗雄渾的詩風,猶如浩蕩風雲,撲面而來,又如金石,錚錚然擲地有聲。
瞬間覺得,自己過去所寫的那些彩麗華美的詩歌,都不過是廢紙一張。
文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
又曰:“試觀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聽到這裡,武太后乍然而起,拍案大讚。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言,檄文要事昭而理辨,氣盛而辭斷。此文筆力雄健,行文流暢,讓人深刻體會到,什麼叫做 ‘觀電而懼雷壯,聽聲而懼兵威’,寫得真是太妙了!這篇檄文,是何人所作?”
上官婉兒低眉答道:“這是婺州駱賓王寫的。傳說此人,少有才名,七歲就能賦詩。作《帝京篇》傳遍京畿,是為絕唱。”
“婺州駱賓王,吾記得這個人!”武太后道,“此人天生一副俠骨,好管閒事,愛打抱不平。儀鳳三年,調任長安主簿,又入朝為侍御史,多次上書諷刺朝政,出言不遜,先帝十分頭疼,曾將其下獄。”
裴炎道:“駱賓王遇到改元大赦才獲釋,謫為臨海丞。可他不思悔改,將仕途不順的幽怨轉為對朝廷的怨恨,最終才會與李敬業等人沆瀣一氣,走到了一起。”
“吾一直希望,野無遺才,朝多君子。駱賓王的文章秀麗精絕,蒼然有骨,是個不可多得的才子。如此超世之人,卻使之流落人間,不為朝廷所用,這是你宰相之過也!”
裴炎的眼睛忽睒了一下,直挺挺地愣在庭下。
明明是你心懷異謀,引起了李敬業、駱賓王等人的不滿,怎麼把矛頭指向我了呢?
嘴上不敢多說什麼,只好俛首不語。
武太后把《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要來,一連看了好幾遍。
沉思良久,道:“李敬業在揚州一呼百應,擁兵已經超過十萬人。裴卿,你有什麼退敵良策?”
裴炎不假思索地答道:“陛下已經成年,卻日日躲在後宮,不親政事,所以讓李敬業等人,得此為藉口起兵肇事。太后若能夠返政陛下,李敬業等人便不討自平!”
逆耳之言,像一把利劍,直戳武太后的心尖,比駱賓王的檄文還要狠戾三分。
天地之大,一介女子卻難有立足之地!裴炎啊!裴炎!難道你就如此容不下吾嗎?
武太后怒目圓睜,恨不得當庭撕了他。
想起不久前,武承嗣和武三思因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是李氏宗親,嫉妒他們地位太高,多次勸說武太后找個藉口殺掉他們,以絕宗室之望。
她拿不定主意,召集宰相和肅政臺的官員一起商議此事。
鳳閣侍郎劉禕之、右肅政大夫韋思謙等人,都不敢言語發話。只有裴炎一人堅決不同意,毫不諱言地當眾反對。
立武氏太廟,也是他屢觸逆鱗,孤身在朝堂上與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