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章 接著忽悠,明朝的現代化改造,鵲喜,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崇禎十四年在飄飄揚揚一場大雪中悄然來到,等早上餘誠走出房門的時候,看到的就是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還好昨天就將火爐全部安裝好了,不然這天寒地凍的可真不好挨。

看著屋簷上好似棉花一般的積雪,餘誠一時詩興大發,口中吟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侍立在一旁的李河讚歎道:“原來東家也是飽讀詩書啊,難怪說要親自教晴兒小姐識字呢。”

餘誠經這一提醒,才想起還要給晴兒教識字這事兒。打發李河他們一起去廚房給李蘭芝打下手包餃子,餘誠則抽空回了趟現代,將自己外甥當初用來識字的小卡片和刻著字的積木一併帶了過來。

餘誠原本是打算從漢語拼音開始教起的,可要教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想得太簡單了。那些漢語拼音自己念起來勉強也能記得齊全,可要成系統的按聲母韻母教給別人卻總是卡殼。最後餘誠也只能用了笨辦法,從最簡單的漢字開始,要求晴兒每天要記住十個生字。

晴兒的悟性不錯,等到餃子下鍋,十個字雖然還不會寫,但是已經記住了外形,可以將對應字的卡片從一堆卡片中找出來了。

餃子是豬肉白菜餡的,餘誠兌現了自己的許諾,李河等人個個吃的肚皮溜圓。食量最大的果然還是要看樊虎,配著辣椒蒜泥的蘸汁一人消滅掉了滿滿六盤。餘誠不禁感慨,樊虎這飯量放到現代當個吃播,妥妥的能火啊!

吃過飯後,晴兒沒有回房繼續認字,而是眼巴巴的看著餘誠。餘誠被看得莫名其妙,看晴兒眼睛不停的在自己和廚房兩處逡巡,於是問道:“怎麼,晴兒還想吃什麼嗎?”

晴兒扭捏了半天,口中輕輕道:“饅頭……”

餘誠好半天才反應過來,原來晴兒記掛著的是昨天自己答應過她去給難民施捨飯食,於是問李蘭芝道:“廚房裡還有多少饅頭?”

李蘭芝答道:“還有六七十個。”

餘誠吩咐將饅頭用揹簍裝了由李河三人揹著,只留李蘭芝看家,然後牽著晴兒出了家門。

因為下雪的緣故,路上行人稀少,間或有上前乞食的乞丐或者流民,便每人舍給兩個饅頭。原本餘誠還想著這點饅頭不過杯水車薪,沒想到走完兩條街才全部舍完。隨意找了個乞丐問了,才曉得今日官府組織城內富商在上方寺施粥,流民中能動彈的基本都跑去上方寺了,還留在街上的要麼是餓的連走路的力氣都沒有,要麼就是已經凍斃在風雪中了。

聽到有人施粥放賑,餘誠便吩咐李河道:“以後每天給粥棚捐五十斤糧食,省得樊虎媳婦還要費力氣蒸饅頭。”

李河道:“東家府上都是精米白麵,捐給粥棚太浪費了些,不如換成粗糧,還能多活幾個災民。”

餘誠讚許道:“你說的對,就這麼幹。”

帶出來的饅頭施捨完後,餘誠並沒有急著回去,而是帶著幾人在街道上信步走著,觀察著街道兩旁的店鋪。

糧食生意畢竟太過麻煩,所以餘誠才答應了徐記只承擔有限的供貨。市面上究竟什麼賣得好,餘誠還要好好偵查偵查。另一方面單純靠著黃金兌換來錢太過顯眼,餘誠也想找個價效比更高的貨物,希望可以帶回現代賣錢。

因為是大年初一的緣故,街上店鋪大多已經閉門歇業,只能從招牌上看店鋪的主營業務。像什麼飯店、香末店、雜貨鋪、巾帽鋪、當鋪、成衣局等等,可以看出放在平常開封城果然是名不虛傳的繁華所在。

走到一處還開著的店鋪前,餘誠停下腳步。這家店鋪招牌上寫著“劉氏瓷器”四個大字,裡邊博古架上擺放著琳琅滿目的瓷器,櫃檯後邊掌櫃包裹的嚴嚴實實靠在椅子上正在打瞌睡。

明清什麼最有名?餘誠知曉的也就是明清的小說、傢俱還有瓷器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濟南府穿越實錄

醉可樂

大元權臣

可以摸的北冥胖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