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來2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百八十五章 愈演愈烈,從驛卒開始當皇帝,秋來2,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情況是錦州在前,寧遠在後,皇太極慎重決策,以全力先取錦州。
皇太極決策取錦州,直接抓住了遼東問題的關鍵。
錦州原是明朝設定在遼西的軍事重鎮之一。
廣寧中、左屯衛設在這裡。
自從明與後金戰爭以來,錦州的戰略地位日益顯得重要。
從袁崇煥經略遼西,即首築寧遠,次修錦州,成為明軍戰略防禦的要地。
袁崇煥死後,繼任者也無不重錦州,特派遼東名將祖大壽駐守此城,防禦非常堅固,清兵惟望城興嘆。
在清兵攻取大淩河城之前,該城還是錦州的屏障。
當大淩河城這個屏障一經被清兵拆除,距此僅四十餘里的錦州城就完全暴露在清兵的面前。
它成了明朝在遼西的一個名副其實的前哨陣地。
從錦州的地理位置來看,尤其值得重視。
在它的正南面十八里是松山城,松山城偏西南十八里是杏山城,而杏山西南約二十里便是塔山城。
這三城如羽翼一樣護衛著錦州。
在它的背後即西南一百二十里,是雄鎮寧遠城,為錦州的堅強後盾。
皇太極很清楚,錦州不破,清兵休想前進一步。
反之,錦州一破,則松、杏、塔山三城俱下,寧遠孤立,整個防線都得動搖。
明軍還妄圖想要釘在遼西,想都不要想。
錦州是寧錦防線的一個重要環節,打破這個環節,就能實行他的第一步戰略。
皇太極已經看得很清楚,欲取山海關,非先取關外四城不可。
這四城就是錦州、杏山、松山、塔山。
錦州則首當其衝。
經過多年徘迴之後,皇太極和他的諸王大臣終於選準了進兵的突破口。
明清之間的戰爭平衡再次被打破。
為了穩固地攻取錦州,皇太極開始加緊備戰,精心佈置。
他採取的第一個實際步驟,就是選擇義州(遼寧義縣)作為進兵的屯駐基地。
祖可法、張存仁等人主張清兵屯駐廣寧打三山。
“逼臨寧、錦門戶”。
因為攻松山戰敗後,皇太極比他們更有眼光,想得更大膽,不選廣寧,而選中了義州。
因為義州比廣寧更能有效遏制錦州。
義州位於錦州偏東北,相距僅九十里,比錦州至廣寧一百四十里,縮短了一倍的路。
在大淩河畔,地勢開闊,從軍事觀點看,這裡無險可依,不足於防禦。
但卻是錦州的一個重要門戶,它距離錦州近,很適合清兵屯駐,便於輪流換防。
義州還有一個好處,這一帶土質肥沃,適於耕種。
由於歷年戰爭,百姓走死逃亡,人口大量減少。
本來人煙稀少的義州比昔日更顯得荒涼。
但清兵駐此,可以大量墾荒屯種,解決糧餉的供應,減少長途運輸的困難。
皇太極選中此地,為進兵錦州先扼其門戶,並提供後勤支援,實
為良策。
當義州的戰略作用被皇太極掰開了揉碎了,講給這幫文盲們後,張存仁承認自己的見識不足。
他則是開口進一步讚賞皇太極:
“臣先言修廣寧而守之,因與白土廠相近,實為國家開闢土地,立城池,漸次前進之計。
今大兵住義州,已超出尋常,為臣望外之事。”
明朝中有識之士早已看出義州對錦州的重要戰略價值,提醒朝廷給以支援。
遼東巡撫方一藻早就上疏過,義州為前鋒門戶,足可以憑此制止建奴西窺,此地必然是明清必爭之地。
三年前,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