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來2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千零七章 皇帝與臣子,從驛卒開始當皇帝,秋來2,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對他失去信任,便自我解嘲地三次上疏辭職,崇禎順水推舟予以照準。
儘管張至發的辭職奏疏上沒有隻字提及身體有何不適,崇禎卻批准他“回籍調理”,以一種體面方式患政治病罷了他的官。
這一政壇逸聞一時傳為談笑,多諷刺張至發是“遵旨患病”。
張至發任內閣首輔不到一年,代之而起的首輔孔貞運,柄政不過兩個月就被劉宇亮取而代之。
劉宇亮因自請督師失職,也被罷免,代之而起的是薛國觀。
崇禎是把薛國觀當成溫體仁的影子來對待的,薛國觀果然沒有辜負溫體仁的期待,全力奉行沒有溫體仁的溫體仁政策。
薛國觀雖然是溫體仁的影子,但才智操守遠不及溫體仁,崇禎對他由信任備至漸漸產生懷疑,發覺其奸詐。
崇禎接見薛國觀,談及朝士貪婪,薛國觀推卸責任,把廉政的責任統統推到廠衛身上,假如廠衛監督得力,朝臣怎敢如此?
在旁的東廠太監王化民汗流浹背,對他在陛下面前如此挑唆恨之人骨,於是專門偵察他的陰私穢事。
薛國觀本極貪鄙,要查其穢事易如反掌。
這些穢事經由東廠太監王化民之口,傳到了崇禎的耳朵,由此崇禎對薛國觀的寵意漸移。
這時又有一事激怒了崇禎,由於財政人不敷出,薛國觀向皇上提議“藉助”,即向官僚勳戚以“借貸”為名捐獻金錢。
他聲稱“在外群臣包在臣等身上,在內戚非皇上獨斷不可。
他舉武清侯李國瑞為例,如果李國瑞(神宗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郎現今皇帝曾祖母的侄孫)這一關能開啟,其他皇親國戚便不難就範。
於是薛國觀擬旨向武清侯李國瑞家“借”四十萬兩銀子,李氏迫於形式,故意裝窮。
拆毀自家房屋,把家中雜器擺到大街上出賣,搞得滿城風雨。
崇禎大怒,下旨削奪李國瑞的侯爵,年邁的李國瑞惶惶然驚季而死。
有關衙門仍追銀子不停,弄得皇親國戚人人自危,放出謠言。
孝定太后已經成為菩薩,在天上指責皇帝刻薄外戚,諸皇子行將天折,已降神於皇五子。
如此精準的謠言蹊蹺得很,不等他細查,崇禎最寵愛的皇五子慈煥果然死去。
至於是不是被人搞死的,廠衛皆是查不出來。
大明皇帝對於皇宮的掌控越發的孱弱,不說自己的性命,連兒子的性命都保不住。
這種意想不到的打擊,使崇禎追悔莫及,他立即追封李國瑞的七歲兒子存善為武清侯,悉數退還李家上繳的金銀。
崇禎因此懷恨薛國觀,只是不便發作。
但薛國觀把柄終於被他抓住了。
行人司官員吳昌時適逢考選,唯恐薛國觀從中阻抑,透過其門人打通關節,薛國觀假意敷衍,答應“當擬第一”,即得吏科給事中,事後只給了他一個禮部主事。
吳昌時畢竟不是可以隨意耍弄的等閒之輩,決意報復,便聯絡密友東廠理刑吳道正,揭發丁憂在家的侍郎蔡奕琛向薛國觀行賄之事。
崇禎令五府九卿科道官審議此桉,掌五軍都督府魏國公徐允禎.吏部尚書傅永淳沒有摸清皇上要藉此嚴懲薛國觀的心意,竟從輕議處。
請令薛國觀致仕或閒住。
崇禎預料科道官必定上疏嚴糾,但是科道官懾於薛國觀是內閣首輔多緘口不言,只有給事中一人上疏,一面批評吏部尚書傅永淳徇私,一面微詆藐肆妒忌。
這無異於隔靴搔癢。
崇禎大為不滿,把奏疏丟到地上,罵道:“成何糾疏!”
但又不得不按照徐允禎、傅永淳的“請令”,前奪薛國觀的職務,放歸故里。
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