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樹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9章 天下一致而百慮,吳明狂想曲,向樹人,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喜怒哀樂之未發也。”(《老子解》)總之,蜀學在天道、人性等儒學根本問題上都“欲以虛無寂滅之學揣摹而言之”。

蜀學混淆儒、釋、道三家界限還表現在:他們認為,孔子以仁義禮樂治天下,而老子棄絕仁義禮樂,實質上沒有什麼不同,不同的只是治世的方法。孔子是“示人以器而晦其道”,因為道太玄妙,示人就道,反而會使人迷惑不解;而老子則“老於明道,而急於開人心”(《東坡易解》)。蘇氏不僅割裂道器,也混淆了孔、老之道。

在政治上,蜀學的代表人物對北宋社會弊端叢生感到不滿,對北宋的積貧、積弱的局面感到憂慮,主張改革。但對王安石領導的熙寧變法採取抵制態度。蘇軾曾上書宋神宗說:“國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淺深,不在乎強與弱;歷數之所以長短者,在風俗之厚薄,不在乎富與貴。”他以正人心、淳風俗反對王安石旨在富國強兵的改革,但對後來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盡廢新法的做法也加以反對。

他們三人都寫了《六國論》。

蘇洵《六國論》: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蘇澈《六國論》: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於死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蘇軾《六國論》:國之有奸,猶鳥獸之有鷙猛,昆蟲之有毒螫也。區處條理,使各安其處,則有之矣;鋤而盡去之,則無是道也。吾考之世變,知六國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蓋出於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辯、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傑也,類不能惡衣食以養人,皆役人以自養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貴與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職,則民靖矣。

若夫先王之政則不然,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公元1044年,范仲淹上疏仁宗四策:“一曰和,二曰守,三曰戰,四曰備。”請朝廷力行七事:“一,密為經略;二,再議兵屯;三,專於遣將;四,急於教戰;五,訓練義勇;六,修京師外城;七,密定討伐之謀。“ ,並奏請擴大相權,由輔臣兼管軍事、官吏升遷等事宜 ,改革廣度和深度進一步增加。新政實施後,恩蔭減少、磨勘嚴密,希圖僥倖的人深感不便,於是毀謗新政的言論逐漸增多,指責范仲淹等是“朋黨”的議論再度興起。

范仲淹幼年喪父,因母謝夫人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

《岳陽樓記》: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公元1063年,宋英宗趙曙即位。

公元1067年,宋神宗趙頊即位。

公元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他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新法,開始大規模的改革運動。所行新法在財政方面有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在軍事方面有置將法、保甲法、保馬法等。

早在仁宗時,王安石就力主變法,《上仁宗皇帝言事書》:顧內則不能無以社稷為憂,外則不能無懼於夷狄,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而風俗日以衰壞,四方有志之士,訁思訁思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此其故何也?患在不知法度故也。今朝廷法嚴令具,無所不有,而臣以謂無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

為了變法,王安石也做了很多準備工作,試點也很成功。但放到全國,因為考核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網遊:我能無限鑄造神裝

固始貓猴子

我怎麼苟成大魔王了

青天白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