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十章 破而後立,奮鬥在大明,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今日,周夢臣卻將儒學一分為二,似乎在暗示著天人兩分的概念。

而且羅欽順猜地對。周夢臣就是借鑑了王安石的天人兩分的概念。

周夢臣接著說道:“愛人之行,其實不就是無衣者衣之,無食者食之,無家則家之,顛沛者不死於道路。從此養生厚死而已。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比如蘇州一年需要糧食盡二百萬石之多,而在南方一畝土地才產二到三石糧食,二百萬石糧食,需要最少兩百萬畝土地。再加上耕種者所需的糧食,二百萬畝未必夠,蘇州一地如此,天下百姓六千餘萬,以蘇州本地觀之,不在冊的比在冊的多出三倍,也就說天下百姓有兩億上下,如此一來,天下糧食夠吃嗎?”

“這就是為什麼稍有天災,便民不聊生。本來按尚書,國有九年之儲?而今何在?”

“而解決這個糧食問題,需要什麼?需要考慮種糧食的問題,如何才能讓糧食高產?如何減輕在運輸中對糧食的浪費,如何增多種糧食的土地,比如蘇州一些土地,要不要種桑麻?”

“這都是現實問題。”

“我以為,儒學根本就是求治。而理學卻無一論及此,此乃本末倒置。”

楊節聽了,心中如同醍醐灌頂,心中暗道:“原來如此。”

此刻他再回想到了自己在朝邑調查的一些東西,頓時覺得原本枯燥的數字,是可以給人很多東西,他從來沒有從這個角度來看世界。只覺得眼睛之前有一次紗布被扯開了,有一種眼前一亮的感覺。

世界變得不同了。

明朝從正統後,就湧現出一批實學的學者,但是這些學者,只是著眼於現實問題,認為需要解決現實問題。但是他們還沒有上升到理論高度。而周夢臣今日,就是在理論上建立起實學的根基。

單單這一點,周夢臣就不是沒有擁護著。

楊節為什麼聽得醍醐灌頂,就是因為關中學派最重現實。這很符合關學一脈的預期。

周夢臣說道:“天之道,日月升降,潮汐來往,豈能因為心中一念轉移?天理自有其脈絡。而具體做事,必須遵守天道而為之。而氣凝為器,道器不相離。人心 之學,自有其道,而天道之學,各行其是,因道而設科學。專門研究,從而解決現實問題,如如何讓糧食更高產?如何轉運糧食?等等問題。”

“這才是儒門要研究的學問。”

“格物致知誠心正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格物致知,乃是觀自然之道,制天道而為用之,不求全才,有一技之長。如水利,軍事,航運,營造等等。誠心正意修身,則是修養身心,學聖人之學,行聖人之道。齊家則是對父母親人責任,如何齊家,則是以格物致知之道齊家,如果齊家有方,為朝廷所看重,或朝廷有用人之處,則為朝廷所用。是為治國。至於平天下,諸位當知,天下並非中國一地,南洋國家數十,西域國家數十,至於其他地方,又有何國?卻不是你們所知的。”

“這些國家,或在蠻荒之際,或用野蠻之術。當為教化當地滿意,以此地為中國之天下。須知在三代之治,不過河南關中山西南部而已,而今天下,是無數前輩一步步掙出來的。如果大明天下有平之處,自然為朝廷效力,而大明太平之時,當遠射四方,變南洋,西域等服外之地,為中國之天下,此才是好男兒的治行,而不是苟且於斗室之內,藏身於廟宇之間,明言心性之學,暗為逃禪而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奮鬥在大明

名劍山莊

凰後萬萬歲

夏蓮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