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十七章 佛門儒家,奮鬥在大明,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自以為為入世之人,卻心懷出世之心。”
“卻不知道,治國齊家平天下,乃是我儒門一生之追求。而今先生只談心性,自以為高明,不過是一個沒有剃度的老僧而已。”
王畿微微一笑,說道:“這就是長亭所不知了,我等士大夫本來就是進則儒生,退則佛老,我王畿也是如此。此乃是三教合一之法門,卻不是你們年輕人所明白的。”
周夢臣心中暗道:“好一個順水推舟。”
這句話說得,讓周夢臣無話可說。
三教合一,本就是理學所發明的。理學的根本概念,本來就是三教合一的體現。理學之中的太極概念,來自於道家,被推崇之極的太極圖。也就我們後世看見的太極圖,乃是華山陳傳所傳。陳傳是道士,而心性之中習染這個概念,來自於周敦儒。卻是周敦儒的愛蓮說,所有人都知道,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愛蓮說本身就是表明自己的理學概念。
這個蓮根本就是出自於佛教《華嚴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等這幾句,根本就是對《華嚴經》的化用。
這兩處衍生出很多問題,前者代表著理學的宇宙觀,即便不同人有不同解釋,但是都繞不過太極這個概念。後者在心性觀上,有很多影響。因為這個說的是心性淨染問題。
如王陽明覺得本心被習性所染,這個就是佛教的概念。
可以說,王畿雖然將佛教與儒門畫上了等號。但並非沒有原因的。就是因為理學之中,本來就以三教合一的名義,引入了大量的佛教概念。然後王陽明的心學在理學之中的基礎,又偏於佛教。於是王畿發現了這個真相之後,他又將王陽明心學之中關於儒學的東西捨棄了大半,於是王畿發現,他手中的東西,與佛門東西,有異曲同工之妙。於是,他又大量將佛教的概念引入自己的學問之中,就成為佛教之真意乃是儒門之大略的論斷。
他偏偏將三教合一拉過來,當擋箭牌。
三教合一乃是理學的基礎。這個概念偷換得很好,周夢臣似乎要破除三教合一,才能說陽儒陰釋。
周夢臣冷笑一聲,說道;“此言差矣。我儒門海拿百川,從道而行,佛門有對的東西,道門有對得東西,取長補短,自然無礙。然根本大義,卻不敢絲毫動搖。龍溪先生,有意佛門,我周某人自然不在意,甚至還能稱呼一聲大師。只是先生以儒門宗師身份,說這樣的話,就大大不對了。”
“佛教法門只在自己生死之間,而先生學問,卻在自己本心之內,舍此之外,再無其他,與佛門有何差別。天下有今日之難,就是因為有先生這些名為儒家,實為禿驢之輩。”
當日王畿沒有給周夢臣留下一點點面子,周夢臣也不會給王畿留一點點面子的。
王畿冷笑一聲,說道;“周長亭,此言太過了。”
王畿還準備說一些什麼,但被周夢臣一言打斷。說道:“龍溪先生只管答我便是,前宋之理學家,都抱著以學問改變天下的想法,龍溪先生有沒有?”
周夢臣從這一刻,就在話題轉入自己的節奏之中豈能容王畿打斷,所以當機立斷打斷了王畿的話頭。
周夢臣自己不覺得,但是他上過朝廷,上過戰場,甚至親手殺過人。自然養出了上位者的氣勢,剛剛還收著,大家感受不出來,而今全力發揮,頓時讓王畿受不了,微微頓了一下。畢竟王畿雖然是大儒,但總就沒有見過如此場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