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十三章 王畿出手,奮鬥在大明,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八十三章
王畿出手
王陽明在傳立學說的時候,其實已經參考了道家與佛教的一些說法。但是本質上,王陽明的學問還是儒家的。
他的邏輯很清楚,心即理,心是一切根本。知行合一,心中有一念發,就是知,而心中這一念,也是行。如果心中一念發出來的是惡念,就應給卻克服,從源頭上去掉,如心中有一念是善念,就應該去扶助。從心頭上做到揚善去惡。這就是本體工夫,也就是一個致良知的過程。
王陽明也承認,有一些人,是天生資質就好,根本不用廢話,一點就通,一說就透,如王畿這樣,這個剋制功夫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而到了王畿這裡,只重本體不重工夫。也就是說,王畿覺得只要悟通本體,下面就一通百通了。
如果說在王陽明這裡,心學是有頓悟漸修兩條路的話,那麼到王畿這裡,就只剩下一條路了,那就是頓悟。
這也或許是心學在王畿手中,傳播日廣的原因,因為,他嚴重的偏向了佛教禪宗的思想了。
禪宗能成為佛教之中最後的贏家,將其他的宗門全部打倒,原因有很多,比如禪宗的思想核心很多都是來自中國,是一個本土宗門,而是從印度傳來的。但是最重要的大概是禪宗太簡單。
一聲頓悟,似乎都有了。
淨土宗還要念阿彌陀佛才能在西天留位置。而禪宗一聲頓悟,就能成佛了?
當然了,這並不是否定頓悟。畢竟有些人的確很聰明,有些人在人生的關鍵時刻,也很有可能忽然開竅,頓悟了。這都是有的。但是這種自己的感受,別人很難清楚。你是真頓悟,假頓悟。
似乎但凡能學會幾句機鋒。說兩句似是而非的話,就能成高僧了。門檻之低,太適合附庸風雅的人們了。
而今王畿就是這樣的。
並不是否定王畿自己對心學的理解。畢竟能被王陽明選中,王畿絕對是當時頂尖的人才。但是王畿不想想,天下如他那樣的才幾個。他這樣一刀斬斷,只要本體,不要工夫,其實就是本體工夫都不要了。
所以後世很多學者都批判王畿,說他的學問,根本就是逃禪。
而周夢臣以正統陽明學去參考,自然聽起來百般不是滋味。正在周夢臣還在思考一個問題,那是他自己搞錯了,還是王畿這邊有了新變化還不知道,這個時候,王畿講學也講得差不多了。
看上去效果很好。
王畿講學多年,對這種活動再熟悉不過了。不像周夢臣還要做很多準備。而且蘇州又是王畿多次講學的地方,也是王門傳播最廣的地方之一,可以說,王畿一呼百應。下面的人聽得如痴如醉。
王畿目光掃了一眼周夢臣,話音一轉,說道:“今日也講得差不多了。說兩句題外話。”隨即兩句題外話,一下子將矛盾對準了周夢臣。
首先是,王畿用朱熹的學說,將氣與理的關係闡述了一遍,然後以心即理,理生氣,推導到心無外物,這也是王陽明的觀點,嚴厲的駁斥了某些是非不明,譁眾取寵的人。
周夢臣心道:“你不如點我名字。”
不過,周夢臣本來就準備迎戰,只是萬萬沒有想到,王畿這樣不留情面。畢竟周夢臣在後面留了論戰的時間,而不是現在這樣不留餘地。這樣一來,已經重重的得罪了周夢臣。
講學之中互相辯駁,不過是學術上的分歧。有些人學術上是對頭,但並不妨礙他們平日裡是朋友了。比如湛若水與王陽明。他們兩個互相切磋,一直是有一些觀點不能相容。但是並不妨礙兩個人是好朋友一輩子。
而今王畿今日這個舉動,有一點點上升到私仇之上了。
周夢臣早有準備,甚至心中一塊石頭落了地,這樣他不用找什麼人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