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無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82章 教育現狀,狂野北美1846,葡萄無牙,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皇室身體力行的帶領下,帝國貴族和大資本家紛紛康慨解囊投身於慈善教育行列,因而蔚然成風。
拿一個貴族家庭或者大資本家不投資幾所慈善學校,身上不掛著慈善學校的校董職位,說話的底氣都弱了三分,感覺低人一等似的。
各省鄉鎮評選“鄉紳名士”,一條重要的標準就是是否慈善資助教育,並且持之以恆的堅持下來。
家鄉的教育都不支援,那還算什麼“鄉紳名士”?
在這種風潮的帶領下,教會,寺廟和道觀也都參與進來,出人出力籌備慈善學校,順便宣揚宗教,真可謂一舉兩得。
第3種辦學方式就是私營學校。
私營學校在華夏社會傳統中由來已久,史載有超過3000年曆史,儒學孔孟二聖皆是私學座師,私塾教育是華夏社會數千年來知識傳承的主要方式,因此社會接受度很高。
大唐帝國皇室諸皇子,各大貴族子弟大部分都就讀於貴族私學,這些貴族私學不惜工本的聘請名師,有很多聲譽卓著的國學大家投身於貴族私學。
不但有很多前清官員,還有歷屆兩榜進士甚至狀元接受高薪聘請從事教職,從而令很多貴族私學聲譽鵲起,當然收費也相當昂貴。
華人向來重視教育,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願意為了孩子投資,尤其是那些先富起來的華人移民,很多人吃夠了沒有文化的苦,爭先恐後的把孩子送入更好的學校。
至於較為富裕的退役士兵家庭那就更是如此了,若不是吃了沒有文化的虧,說不定在軍隊裡也能幹到一官半職,貴族爵位也不是沒有希望的。
歸根到底,還不是沒文化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