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海十三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32章 虎賁軍的海洋戰略,刺明,拉丁海十三郎,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白這一點。否則,陸軍永遠都會拼命的阻撓海軍的發展,拼命爭奪海軍的軍費,而高弘圖和張慎言等人,也不會理解他的決定。

人類對海洋戰略地位及其價值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自遠古時代至十五世紀,接觸海洋的人主要是居住在沿海地區的居民,利用海洋的活動主要是採拾貝類和捕撈小魚,利用海水製鹽,在沿海航行。靠海吃海和就近航海的實踐,使人類形成了海洋有“魚鹽之利和舟楫之便”的認識。

在中國古代,因此而形成了“歷心於山海而國家富”的思想,出現了“官山海”即國家管理山區和海洋(主要是海鹽生產)開發的政策。這是十五世紀以前,人類對海洋價值的基本認識。必須承認,高弘圖和張慎言等人的認識,都停留在這個階段上。

整個大明朝,所有人對海洋的認識,其實都基本停留在這個階段。明朝大部分的沿海人民,只懂得利用海水來煮鹽,利用大海來捕魚,其他的,基本上就不懂了。比如說,張準剛剛穿越到來的時候,楊家屯就是這個樣子的。海上貿易,那是很少人才有資格進行的。

自十五世紀後期開始,世界大航海時代到來,發現了新大陸,開闢了新航線,進行了環球航行,擴大了世界市場,開始了近代殖民掠奪,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的時代到來了。美洲的發現,繞過非洲的航行,給新興的資產階級開闢了新的活動場所。

東印度和中國的市場、美洲的殖民地、對殖民地的貿易、交換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業、航海業和工業空前高漲,因而使正在崩潰的封建社會內部的革命因素迅速發展。但是,明朝人對於海洋利益的重視,還遠遠不夠,尤其是北方人。

北人騎馬,南人乘舟的慣性思維,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反正已經深深的滲透到每個人的血液裡面去了。張準在河間府的時候,還特意調查了一下。結果發現,在河間府,真的沒有一個大商家,是進行過海上貿易的。他們對於大海的抗拒,可見一斑。

“為什麼江南要比北方富饒?”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江南發達的海上貿易!”

張準繼續侃侃而談。

他解釋說,世界上多數沿海地區由於瀕臨海洋而形成優越的地理環境,氣候溫暖適宜,適合人類居住,適合經濟和社會發展,成為發達地區。中國的沿海地區瀕臨太平洋西部,處於中緯度地區,氣候宜人,物產豐富,交通方便,按理說,它應該是中國人口密度最大和經濟、文化、科技最發達的地區。

但是,明國目前,並沒有真正形成沿海的經濟帶,甚至,連人口也不是沿海地區最多的。明國人口最多的地區,乃是中原。山東雖然三面環海,其實人口並不多,商業貿易也不發達。不得不說,這是非常遺憾的,和世界的發展是不相稱的。

“我之前說過,現在,在遙遠的歐洲,西洋列強正在快速的崛起。”

“相反的,我們的國家,在海洋上,還是固步自封。”

“為什麼?我們的鄭和艦隊到哪裡去了?”

張準深沉的說道。

這是他正式質問朝廷的第一炮。

是的,這是張準在公開的場合,首次全面指責朝廷的不是。

明朝統治者逆歷史潮流實行禁海,從客觀上分析是與當時的海盜盛行有關,但從深層次上來分析是有其深刻內在原因的。首先,對於封建統治階級來講,提倡還是禁止航海只能以能否維持封建統治為標準,一旦航海活動損害甚至動搖其封建統治的基礎時,禁海和停止航海就在所難免。

明初提倡航海,其目的是為了追求萬邦來朝的盛況和奇珍俱至的侈奢,以及顯示國力的強盛與穩定。但當航海促進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的繁榮,促進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到荒年,我靠撿破爛成王爺

月明她倚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