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海十三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32章 虎賁軍的海洋戰略,刺明,拉丁海十三郎,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們思想的解放以及帶來新的社會倫理道德觀念,使封建統治者無法駕馭人們的思想而危及封建統治時,則被堅決禁止。
商業活動,尤其是海上貿易,不像農業生產者那樣被固定於一地而“實難控制”,且從商者不是分散地而是相對集中地進行活動,容易“嘯聚生叛”。他們不像農業生產者那樣易於駕馭,思想活躍,“不服德教,且與蠻夷相通,危及教化”。
這樣,航海活動及其他工商業的發展。就超出了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封建秩序所能容忍的限度,動搖了“以農為本”的自然經濟基礎,予以取締就成為必然了。
由此可見,鄭和下西洋被停止,明朝初年中國航海事業大發展的節奏突然中斷,本質原因還是封建統治者感受到了航海活動對封建政權的潛在威脅。從這個角度來說,張準的海洋戰略,和明國朝廷一貫堅持的方針政策,是格格不入的。哪怕是開了海禁,明朝統治者,依然還小心的阻擋來自海洋的影響。
其次,封建政權對商業壟斷、限制性經營政策的推行,使封建社會的工商業得不到順利的發展。從人類社會發展的程序看,一個民族只有把自身置於世界市場之中,才能取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所必需的廣闊空間。反之,如果一個民族孤立於世界市場之外,就失去了最適合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成長的大氣候。
在封建體制的軀殼中,資本主義即使破土而出,仍有被窒息的可能。而西方國家海洋活動大規模、持續性的發展,與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發展幾乎是同步的。透過航海活動,資本主義開啟了境外市場,取得了境外原料,為其高速發展提供了條件。可以說,如果沒有新航線的開闢,沒有向海外的擴張、掠奪,就沒有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
而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期處於封建社會中,從社會制度上根本限制了中國海洋商貿活動的發展,影響了中國經濟走向世界。當然,這裡面也有客觀的原因,就是中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絕大部分物資都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從外面引進來。
其三,從明朝的政治經濟形勢看,鄭和並非沒有成為“哥倫布”的機遇,也並非因為中國的航海技術到達不了美洲大陸,而是中國沒有成就鄭和成為“哥倫布”的時勢,中國的封建統治階級沒有開拓性的海權意識。
明朝統治者儘管倡導了鄭和下西洋,但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只是為了顯示中國的富強,厚往而薄來,即純粹是服務於天朝帝國所謂的揚威政策,不是為了開闢向海外開放的海上航線。
儘管鄭和在屢下西洋的對外交往中開闊了視野,呼籲明政府重視航海、重視海權,但在當時的政治、經濟背景下,既不可能引起統治階級的重視,也不可能為統治階級所接受。
明清兩朝禁海400餘年,嚴重束縛了中華民族向海洋發展的進取精神,隔斷了同國外的交往,抑制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對外貿易,扼殺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使國家的發展處於僵化、停滯狀態。
“要說到海洋,我必須向大家介紹一本書。”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海權論》。”
張準揮揮手,讓人將一大籮筐的書本搬上來。
這是他透過沈凌菲,找江南的印刷廠,印刷出來的第一本書。儘管外表不是十分的精美,價格卻非常的低廉。明朝的雕版印刷和活版印刷業都非常的發達,張準印刷了三千本的《海權論》,也不過是五百兩銀子而已。
《海權論》張準基本上能夠倒背如流的幾本兵書之一。沒辦法,海軍陸戰隊不知道海權論,那簡直就跟佛教徒不知道如來佛祖一樣的可笑。以前在部隊的時候,《海權論》的內容,也是隨時要考核的。嗯,不是考核張準自己,而是考核新兵。
馬漢的《海權論》,其實篇幅並不長,張準完全可以將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