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十章 會商,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從南京傳來的訊息,讓何夕很是震驚。
他不得不反省一下自己,他身邊的人都是一些什麼人啊?與歷史上的印象完全不一樣了。
楊士奇,後世三楊之首,元老勳臣,在南洋效仿班超之舉,這已經讓何夕很驚訝的。在他印象之中,楊士奇這樣的人不應該老謀深算。怎麼將自己置於如此危險之中。
再有葉沈,明明是將門子弟,按理說,應該如公侯子弟一般,打仗行不行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在政治博弈之中,應該有天生的嗅覺,門裡出身,自漲三分。但是葉沈卻是一個打起仗來什麼也不管的人。
何夕想起,能力不錯,大半輩子都靠邊站的葉旺。不得不承認。很多事情,未必是葉旺自己想的那樣。自己懷才不遇。是葉旺年輕的事情,做了什麼讓上面難堪的事情。
或許這也是家學淵源了。
至於,解縉這大才子,到底真好用。但是一出手,就往死了招呼。效果很好。幾乎讓南京輿論一度失聲。但是何夕相信,之後的反擊,就會鋪天蓋地而來。甚至即便朱元璋也不能完全壓制。
畢竟,即便是大明王朝的新貴們,他們雖然參與了海上貿易,但是他們並不是沒有田產的。而且是大地主。朱元璋雖然摳門,但好歹開國功臣,幾千畝的土地,還是有的。
他們經營土地的路徑,也是這樣的。
而朱元璋縱然厲害,他也不能將自己的根基給刨了,殺下面一些大臣,是小意思,但是在這種事情上,強硬表態,乃至於否決,他真就成為孤家寡人了。
解縉沒有給別人留活路,也沒有給自己留退路。
讓何夕不由地想,為什麼他身邊的人都這麼激進。
其實,這是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何夕自己並不覺得,但是整個天下幾乎所有人都覺得,何夕才是整個儒門最激進的大儒。何夕提出的很多觀念,在何夕看來,已經是儘量挑出來能讓這個時代接受的觀點了。但是在天下人眼中,卻是激進的不能再激進了。
所以,向何夕靠攏的很多人,都表現出這種非常激進的思想面貌。如解縉。解縉就是想以這種姿態,來迎合何夕。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何夕從國子監提拔人員,而且偏愛後世能做出成績的人。但問題是,這些國子監出身大臣,很多都是洪武后期,建文永樂朝,才逐步登上政治舞臺的。
他們那個是已經有了好幾年的沉澱。性情已經穩定下來的。
而現在,如解縉,才不過二十出頭,比何夕都小几歲。才華自然是有的。但是年輕人的少年意氣,也更是在。才沒有考慮那麼周全。
一下子搞得天翻地覆。
不過,何夕細細想來,也算是一個不錯的結果。
他雖然偏居遼東。但是實際上,他很清楚,他遲早要去中樞的。與很多士大夫遲早會有一場清算的。他之所以,外放不就是想在外面積蓄力量。而且以解縉的表現,何夕在遼東做的這些事情,並不是沒有用的。
最少,在國子監已經有很多人膺服何夕的理論了。
中國人是最實用的民族,一件事情好不好,嘴上是一回事,總是要讓他看到現實的結果,才更有說服力。
解縉的行為固然是投機,但是何夕也覺得,反映了思想層面的力量變化。而解縉的行為也可以投石問路。看看,他的敵人到底是誰?有什麼力量?將來攤牌的時候,要注意什麼人。
當然了。何夕有一件事情,一定要做的,那就是保住解縉的性命。
有時候,不是何夕想要護短。實在是作為領袖,不能保住下面衝鋒陷陣者的性命,下一次遇見這樣的事情,就沒有人敢上了。於是何夕一連寫了好幾封書信。
在解縉不知道時候,已經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