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一章 馮勝的計劃,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是小弟弟,真正厲害是大同。宣府,北平諸軍,才是徐達經營的百戰精銳。
而這個新計劃,三萬精騎卻是太冒險了。
甚至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因為輕裝,能隨身帶著十幾日的乾糧就不錯了。一旦後援接濟不上。就會出問題。
而且這個時代,並不是後世,有無線電聯絡。這種分進合擊的計劃,做好了,那就是輝煌的勝利。做不好,就成就了敵人,任你幾處來,我只一路去的名聲。
雙方即便約定時間,一定有誤差的。
這個誤差,很可能是幾個時辰,或者幾天。
都有可能。
這個誤差很有可能斷送一支大軍的性命。
只是馮勝也是有自己的考慮的。
首先,馮勝確定一點,那就是即便出了問題,這三萬大軍,也不會出什麼大問題的。
馮勝不派一萬,不派兩萬,不派四萬,五萬。為什麼要派三萬。這個數字,是馮勝細細斟酌過的。第一,要考慮遼東道路通行能力。太多就承受不住了。而且人越多,也快不起來了。第二,要考慮手中的籌碼。他必須要讓正面讓敵人不敢怠慢。分兵太多。很容易正面兵力不足,好在大明而今在國力上全面壓制韃子,不要說抽出三萬了。就是再抽出三萬。也不至於兵力出現缺口。
甚至而今馮勝要考慮的問題是,大軍正面就那麼大。放不下那麼多人。糧草輜重運輸總量在那麼放著,大寧這邊能支撐多少大軍,也是有數的。
也就說,三萬大軍一點也不影響大寧這邊軍隊數量與質量。
甚至可以說,馮勝是另開闢了一處戰場。而不是分兵。
第二,馮勝確信,納哈出,不,就是王保保復起於地下,率領蒙古全部軍隊,也沒有一口氣吃下大明三萬精銳的地步。
而今的元朝,已經是一個破落戶。早已不如當今,甚至連王保保在世的時候也不如了。
如果說,從洪武四年之後,朱元璋減少了征戰,一心一意提升國力,休養生息。讓大明一步一個臺階,國力越來越強盛,更不要說,何夕的到來,讓大明軍隊在兵器上有了一個飛躍。
如果在此之前,大明軍隊披甲率,並不是太高。也只有主將親衛,已經最精銳的軍隊。才有資格披甲。就好像洪武前期,明軍馬匹不足,就用了將馬匹集中在一起,打造少部分但是極其精銳的明軍騎兵,與大量步卒,這一正一奇對抗蒙古騎兵一樣。甲冑的使用,也是打造精銳王牌軍隊。與大量普通的軍隊。
而其中精銳軍隊,就是京營。或者說京衛。
但是何夕到來之後,大明建軍的思路依然沒有改變。但是對精銳的標準變了。就好像南京城頭上,已經有幾百門大炮。很多新火器,已經在京衛之中嘗試列裝了。
解決了材料的問題,讓大明火器一下子推進到明末清初的水平並不是什麼難事。不過,很多細節,只有大規模使用才知道哪裡有問題。是以而今火器更多在京衛,在南京普及。北方也有,但並沒有全部列裝。
但是甲冑,鋼-弩,鎖子甲。鐵胎弓等武器。還有騎兵用的騎兵弩,也就是鋼-弩小型款,還有連發功能。這些都裝備上了,三萬精騎,比之前四五騎兵戰鬥力都高。
須知,漠北之戰的時候,徐達麾下的騎兵也不過這個數目,當時王保保就吃不下這些騎兵,只能引開,猛攻徐達步陣。而今蒙古四分五裂不說,連年戰事之下,大明尚能承受,即便如此,山西,北平,遼東都邊地的經濟發展,也很受影響。而蒙古人又能承受的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