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二十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2章 二篇半《尚書》佚文,人在漢末,種田起家,觀書二十載,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接下來,楊賜又考校了吳詠幾句《尚書》裡的名句,吳詠都一一從容應答上來,這讓楊賜頻頻點頭認可。
他沒想到吳詠小小年紀已經對《尚書》有這麼深刻的見解,本來他還擔心吳詠是鄉野來的,沒接觸過經義呢。
如今看來,他年歲雖比天子小,但學識卻比天子高深得多。同時他心裡不由想到:或許太傅和三公同意吳詠當天子侍讀,就是為了激勵天子學習吧!
吳詠可沒有多餘的想法,其實他之所以能從容應答,覺得應該是楊賜放水了,因為他考校的都是《尚書》裡比較出名的章句。
比如“克勤於邦,克儉於家”,“視遠惟明,聽德惟聰”,“以公滅私,民其允懷”等等,這些也是後世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句,初中生都能答出來。
雖然最近一段時間,他瘋狂讀書學習,但也不可能吃透《尚書》全本。今日能有如此表現,完全是取巧了。
兩人這樣一問一答,天子劉宏也覺得十分有趣,忍不住開口問道:“吳詠,你既然作為天子侍讀,你來說說天子如何治國治民?”
他其實也沒有別的意思,就是看吳詠年紀比自己小,又得帝師楊賜誇讚,就想看看他是否對治國有獨到的見解。
楊賜和吳詠都是一愣,他們都沒想到劉宏會在這時提出問題。
楊賜想了一下,隨即也開口對吳詠說道:“天子既然問詢,你跟隨本心回答便是。”
“喏!”兩位大佬都開口了,吳詠哪敢拒絕啊,接著開口道:“楊師先容小子想想!”
這個問題是得好好想想,時下不比後世,大家可以言論自由,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此時一個回答不好,輕則遭到天子厭惡,重則殺頭都有可能。
按照後世人的想法,治國無非就是法制,治民無非就是法規,只要不違法,無論做什麼,都是無可厚非的。但在時下比較看重的漢代社會,這樣的回答,極可能被視為大逆不道。
因此吳詠想了下,才開口道:\"小子愚鈍,對治國治民不甚瞭解,但厚父曰:天命不可湛,斯民心難測。民式克恭心、敬畏,畏不祥,保教明德,慎肆祀,惟所役之司民啟之。桀其亡,剠,乃弗畏不祥,亡施於民,亦惟禍之攸及,惟司民之所取。今民莫不曰餘保教明德,亦'鮮'、'克'以誨。\"
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命不可猜,民心難測。天子要克己、敬天、謹慎,警惕奸邪之人,奉祖宗之成法而施德政,祭祀祖先,約束官吏。夏桀之亡,在於其為人暴虐,而親近奸邪之類,不顧民生,民於災禍中哀號無告,官吏還大肆搜刮。而當今之天下,都說我們遵循了先聖王的教導,施行德政,以自新、自制為教。
其實這在後世人來看,就是一個萬金油的說法,沒有什麼具體的施政措施,但時下的人就吃這套。因此劉宏聽完,不禁誇讚道:“此言大善!”
接著,劉宏又看向楊賜,見他眉頭緊鎖,不禁有些好奇地問道:“楊師為何如此模樣,可是吳侍讀說得不合心意?”
楊賜這才醒悟過來,此時他也沒心思回應劉宏,而是面色嚴肅地問吳詠道:“你剛才所言是從哪裡看到的?可有全文?”
吳詠這時也反應過來,上面所言是後世《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收錄的一篇,名為《厚父》,據推測應為《尚書》佚篇。
但他可不敢這樣說,因為時下《尚書》在官學的地位非常高,他若說《厚父》是《尚書》佚篇,估計非被天下人噴死不可。
《尚書》古時稱《書》、《書經》,至漢稱《尚書》。
尚常見有三種解釋方法:一種說法認為\"上\"是\"上古\"的意思,《尚書》就是\"上古的書\"。
另一種說法認為\"尚\"是\"尊崇\"的意思,《尚書》就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