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二十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3章 詠鵝和憫農,人在漢末,種田起家,觀書二十載,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朗誦完,就目光炯炯地看著卓文宣。

卓文宣能教授蒙學這麼多年,在詩篇上的眼光還是有的,這是最基本的文學素養。雖然這首詩措辭立意都非常簡單,但卻極具特色,尤其是被吳詠這個十二歲的少年郎作出來,實屬不易了。於是便開口問道:“這首詩可有題名?”

吳詠想也沒想,就大言不慚開口道:“此為《詠鵝》,是侄兒剛才聽到鵝叫聲想到的。”

其實這首《詠鵝》詩恰到好處,此詩乃是初唐時期駱賓王七歲時所作。

結合他做此詩的年齡,便是童趣與文采的結合的奇妙,而且這首詩在後世知名度很高,是不可多得的一篇詠物詩。

詩的第一句連用三個“鵝’字,這種反覆詠唱方法的使用,表達了詩人對鵝的熱愛,增強了感情上的效果。

有養過鵝的人就知道,鵝的叫聲就是,鵝,鵝,鵝。這三字就是鵝的叫聲,駱賓王寫出了聲音,顏色,動作,很真實生動。

第二句寫鵝鳴叫的神態,給人以聲聲入耳之感。鵝的聲音高亢嘹亮,一個“曲”字,把鵝伸長脖子,而且仰頭彎曲著嘎嘎嘎地朝天長鳴的形象寫得十分生動。這句先寫所見,再寫所聽,極有層次。

詩的後兩句,“白毛”“紅掌”這些都是緊緊圍繞大白鵝的特點來細緻描寫的,其中運用了綜合感官、動靜結合等方法,寫出了大白鵝的外形特點、習性等。

所以當你仔細品讀這首詩,你會發現,這首詩雖然看似簡單,甚至可以看成童謠,但是實際上是一幅畫,動靜相生,奇妙無窮。這也是後世《詠鵝》這首詩能流傳千年的原因。

卓文宣就是專業教授蒙學的,自然知道這首詩的厲害之處,甚至直接當蒙學啟蒙教材亦無不可。

但他還是對吳詠抱有懷疑的心思,於是開口道:“你現場再做一首詩,叔父就承認你有足夠的智慧,以後也就不逼著你每日來蒙學。”

“可以!”吳詠認真想了一會,還是沒有頭緒,直到不經意間看到一位老農扛著鋤頭從門口經過時,這才大聲朗誦道: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詩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裡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它概括的寫出農民從事的活動、時間和天氣情況。

而詩的後兩句詩人在抒發感慨,不是空洞的說教,也不是無病的呻吟。

詩人在前兩句並沒有說農民種田怎樣辛苦,莊稼的長成如何不易,只是把農民在烈日之下鋤禾而汗流不止的情節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這種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體、深刻且真實。

這首詩語言樸實無華,淺顯易懂,但卻十分感人,主要原因是藉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議論,來揭示生活中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卻流傳極廣,婦孺皆知,不斷地被人們所吟誦、品味。

想到這裡,吳詠又想到一句話:“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堅。”

這句話在後世很出名,但是鋪張浪費卻隨處可見。許多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不知是何道理。難道真的是生活富裕了,人的精神追求就變得不重要了嗎?

這時吳詠又想到自己,他今日的本意是來蒙學的,卻在看到此時的蒙學的教學內容後,起了輕視怠慢之心。如今更是因為抄了兩首詩,震驚了卓文宣,而沾沾自喜。

這讓他不由反思起來,難道因為自己是後世穿越過來的,就可以牴觸現在的教育嗎?只願學對自己有利的,不能辯證地看待問題。既然無法回到後世的社會,那就從蒙學開始吧,讓自己徹底融入到這個時代來。

卓文宣沒有他這麼多心思,當他聽完吳詠的朗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從修仙面板開始

遙村

惑道惡善輪迴

藥知中醫寫玄幻

一等梟妃:廢材妖孽小姐

朱隨

人在漢末,種田起家

觀書二十載

聊天群:群員?是人族的希望?

落花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