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二十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章 打包帶走,人在漢末,種田起家,觀書二十載,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我也聽說過他,他母親臥病多年,花光了所有祖上積蓄,最後不得不賣掉兩個年幼的女兒,繼續替母親看病。後來被縣令得知,舉為孝者,又有富戶憐其孝心為他贖回兩個女兒。”
漢代以孝治國,孝道觀念是一種佔社會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它的影響波及漢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凡是與孝字沾邊的,都是了不得大事件。
裡典朱昮自然也不敢怠慢,揚言要白送兩個竹籃解憂饃給孝者。
趙光卻是隻接過一個竹籃,拜謝道:“吾之孝,人性使然,豈可有巧取之意。”
說罷,按照說好的價格,數出三十枚錢交給朱昮後,轉身離開。
本來這只是一場簡單的買賣關係,因為孝子趙光的舉動,一下子就昇華了。
好嘛,這下路人開始有樣學樣了,大家都在買解憂饃的時候,說是要送給家中長輩嚐嚐。
這樣的說法,朱昮也不好意思收回竹籃。他本來就沒打算出售解憂饃,只想快點打發走里門前聚集的人群,所以也沒太把竹籃當回事。
雖然竹籃值不了幾個錢,但是裡中各家除了家中常用外,也沒有多餘的,而且這個時節,時令也要求不可以伐竹木。
竹籃本就不夠用,想要表孝心的人又太多,基本上各家裝解憂饃的竹籃只要一提出來,馬上就被搶走。
因此沒過多久,朱昮竟然發現沒有竹籃可用了,不得不宣佈停止買解憂饃送竹籃的活動。
這下剩餘的人群不願意了,頓時吵吵嚷嚷起來。
“憑什麼啊,他們都有竹籃,我們卻沒有?”
“就是啊,沒有竹籃,我們買這麼多解憂饃回去孝敬長輩,這可怎麼裝啊?”
朱昮也是被吵的頭大,一時不知怎麼處理才好。
好在有個小子機靈,指著人群中一人大聲喊道:“你們自己不是有包裹嗎?幹嘛非要搶我們的竹籃?你們再這樣,我們就不賣解憂饃了。”
吵鬧的人群頓時寂靜下來,朱昮適時站出來打圓場,道:“小兒戲言,諸位不必在意,我朱昮在此立言,只要諸位還有意買,復望裡的解憂饃就會一直賣。”
“好,朱裡典大義。”
人群不再糾結竹籃的事情,開始用隨身攜帶的包裹裝解憂饃,大家都是儘可能的多裝。有的實在沒有包裹的,就往懷裡裝。
大約過了一個時辰,里門外的人群漸漸消失。
眼看時候不早,郭肥這時假意輕咳一聲,道:“家中長輩還沒吃過解憂饃呢,不知復望裡是否還有多餘的解憂饃出售。”
這些商賈都是給過一吊錢的,於是卓倧安排李忠從裡中找出多餘的竹籃,每個都裝滿解憂饃,送與他們。
吳詠看著眼前的場景,突然腦海冒出一句話:難道這就是漢代的打包帶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