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翔大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一十一章 寇謙之三,乘風界水,皓翔大叔,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虔誠修道
寇謙之(365~448),為北魏著名道士和天師道的改革者。原名謙,字輔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屬北京市),後徙居馮翊萬年(今陝西臨潼北)。自稱東漢雍奴侯寇恂之十三世孫。其父修之,苻堅東萊太守,贈秦州刺史,馮翊哀公;兄寇贊,南雍州刺史。
寇謙之“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服食餌藥,歷年無效。”後遇“仙人”成公興,隨之入華山,採食藥物不復飢。繼隱嵩山,修道七載,聲名漸著。天師道(俗稱五斗米道)自張陵之後,常被農民用作組織和發動起義的旗幟,統治階級對它懷有戒心,也深為當時士大夫所不滿,寇謙之趁北魏太武帝崇道抑佛之機,對天師道進行改造和整頓以迎合統治階級的需要。早在北魏神瑞二年(415),他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嶽,授以天師之位,賜以《雲中音誦新科之戒》二十卷,傳其服氣導引之法;令其宣此“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張陵、張衡、張魯)偽法,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
天師道教
泰常八年(423),又稱太上老君玄孫李譜文臨嵩嶽,再授《錄圖真經》六十餘卷,及劾召鬼神與金丹諸秘法,命其輔佐北方太平真君(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領“人鬼之政”。始光元年(424),至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獻道書於太武帝。最初,太武帝對謙之獻書之舉漠然處之,“令謙之止於張矅之所,供其食物”。左光祿大夫崔浩以其“辭旨深妙”上疏盛讚。
繁盛頂點
“世祖欣然,乃使謁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嶽,迎致其餘弟子在山中者”。翌年,於平城南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尊其新經之制,集道士一百二十人,每日祈禱六次。太延六年(440),寇謙之聲稱太上老君復降,授太武帝以太平真君之號,帝遂改元為太平真君。又二年,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至此,天師道乃大盛。終北魏之世,崇信不衰。後周承魏,崇奉道法,每帝受籙,如魏之舊。太平真君九年(448)寇謙之逝世,享年83歲。
好道發展
寇謙之夙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年時曾修張魯之術,服食餌藥,歷年無效。後跟隨仙人成公興入華山,採食藥物不復飢。繼隱嵩山,修道七載,聲名漸著。後出山入世,整理改革已不大合時宜的天師道舊制度及科範禮儀、道官教義等,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世稱寇天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