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八寶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章 南北朝服飾飲食,魏宮蓮,紅豆八寶飯,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火坑中,再蓋上灰火,再起火燃燒,約燒煮一頓飯的時間,便熟了,其肚香美異常。

跳丸炙

這是古代《食經》中的一道名菜。把羊肉、豬肉各五公斤切成細絲。加入生薑三升、桔皮五葉、藏瓜二升、蔥白五升、合搗,使成彈丸大小,另外用二、五公斤羊肉做肉羹湯,下入丸炙煮成肉丸子。這就是我國早期的肉丸子。

武昌魚

清蒸武昌槎頭鯿魚,早就是我國的名菜,而武昌鯿魚出名則始於三國時。那時東吳政權遷都武昌,民謠乃雲:“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但武昌魚一直在宮廷飲食中佔有一定份量,特別是東晉,皇室上層貴族常以食清蒸武昌魚為樂事。

麵筋

據史料記載,梁武帝蕭衍大力提倡尊儒崇佛,多次捨身同泰寺,併到處蓋廟宇故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說。晚年他提倡齋僧吃素。據古代筆記中說,從小麥麩皮和麵粉中提取麵筋,就始於梁武帝。當初稱麩,後來叫麵筋,是寺院素食的“四大金剛”(豆腐、筍、蕈、麩)之一。

駝蹄羹

我國食駱駝歷史很久,駝峰、駝乳皆曾入饌。三國時曹操的愛子曹植曾不惜千金,製作一味七寶駝蹄羹,甚受魏晉皇室喜受。宋人蘇東坡曾賦詩:“臘糟糝寄駝蹄”,寫的即是糟駝蹄。

惜乎魏晉以後,七寶駝蹄羹之法失傳多年,七寶,估計是七味配料。所幸明代食譜中,有“駝蹄羹”之製法,現錄之如下:將鮮駝蹄用沸水燙腿毛、去爪甲、去汙垢老皮。治淨,用鹽醃一宿。再用開水退去鹹味,用慢火煮至爛熟。湯汁稠濃成羹,加調味品供食。

髓餅

此為南北朝時的餅,用骨髓油同蜂蜜和麵粉製成薄餅,放在燒餅爐中炕熟。餅肥美,可久貯,像南方的火燒。

截餅

用牛奶加蜜調水和麵,製成薄餅,下油鍋炸成,入口即碎,脆如凌雪。此餅似為魏晉南北朝皇室中的奶油餅乾,質量頗佳。今之奶油餅乾不用大油加燒,而用烘爐烘乾,技術大有改進,風味更妙。

豚皮餅

此餅類似澄粉皮。其製法為:用熱湯和麵,稀如薄粥。大鍋中燒開水,開水中放一小圓薄銅缽子,用小勺舀粉粥於圓銅缽內,用手指拔動缽子使之旋轉。把粉粥勻稱地分佈於缽的四周壁上。缽極熱,燙粉粥成熟餅,取出。再舀粉粥入缽,待再熟,再取出,此餅放入冷開水中,如同豬皮一樣柔韌,食時澆麻油和其它調味。此餅相傳漢人為紀念屈原時所作,後為宮中之食。

大概從西漢開始,人們將麥磨成面,加上水後和成團,壓扁火烤或者蒸熟,稱為餅。饅頭便是由餅發展而來。從此,肉、面、米成為中國宮廷中的主食。

經常出現在中國宮廷御食中的湯餅,是一種煮熟的麵食,餅是當時麵食的通稱。漢代的湯官負責供應御膳中的餅類。

魏明帝時,明帝曹睿曾經懷疑大學者、大玄學家何晏白皙的面色是因為塗粉。

為了驗證這一懷疑,明帝召見何晏,特地在宮中賜食湯餅。何晏誠惶誠恐,湯餅熱騰騰,吃得滿頭是汗。

明帝在一旁,小心地用朱衣揩拭何晏的面孔,汗水擦去,面孔依舊白皙。何晏驚詫不已,明帝則是笑容可掬的。

原本是記載下來說明何晏生得白皙,或者用的粉餅好,到了美食家的眼裡就看到那時宮廷裡已經有湯餅吃了。吃得滿頭汗的。

至少在南北朝時,中國的宮廷中就已出現了發麵餅。

南齊宮室曾用面起餅作為祭品,發麵食品在這一時期以及以後,便堂而皇之地進入了美味的御膳的行列。

一生嚮往賢達的大聖人孔子,從古書上得知,聖哲的周文王喜歡吃菖蒲菹,就是一種有香氣的水草製作的醬。

孔子一心向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網遊開局西涼雙雄,準備當人義父

王仲安

花中美人

吹思汀

鹹魚王爺穿書後在娛樂圈被迫營業

yun卷yun舒

協議閃婚後,禁慾老公是初戀

盛七玥

小狗與大宇宙

故我澎湃

我嫁給了閨蜜她哥

布偶